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

现任校长:滕建勋 【校长首页】

  • 学校名称

    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

    学校类别

    高中、初中

    所属地区

    贵州铜仁地区

  • 现任校长

    滕建勋

    学校校训

手机扫一扫

学校介绍

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唯一的一所独立高中, 是铜仁市继铜仁一中、思南中学之后的第三所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创办于1934年秋,时为初级中学,距今有78年辉煌的办学历史;1956年增设高中部,招收松桃、印江、沿河三县学生。国务委员戴秉国、中纪委中组部国有企业巡视组组长(正部级)滕久明、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龙长春同志、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同志等均是松桃民族中学高中校友。1982年更名为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1998年8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初中部,学校成为独立高中;2007年6月由县南门社区迁入现址;2009年5月申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取得成功,成为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二类)。发展中的松桃民族中学因此迈向更高的层次。

硬件建设:搬迁后的新校位于县东城新区滨江花园社区, 美丽的丹霞公园围绕学校而建,县城梵净山迎宾大道从校门穿过,校园依山傍水、花草绿荫、风景独秀。学校占地200亩(133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600平方米;在建工程有5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5800平方米的科技艺术大楼、18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校园绿化面积40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2栋,普通教室68间,阶梯教室2间,计算机教室3间,美术教室2间,音乐教室2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体育器材室5间,医务室1间,心理咨询室1间,理化生实验教室及保管室、准备室16间;有图书馆一座(彭心潮书院),师生阅览室各1间,图书150000余册,报刊杂志80余种;有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和标准塑胶足球场,2个排球场,12个篮球场,其中塑胶篮球场4个;有开设民族传统项目——苗族花鼓舞、苗族八人秋进校园的专用场地;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苗族文化陈列室和校情校史陈列室;有能容纳3000人的学生公寓和30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

师生队伍:学校在岗教职工306名,上课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7%,课堂教学优良率在80%以上。其中高级教师81名,一级教师55名,中共党员6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7名,先后有4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名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班主任”;8名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省级优秀班主任”;有1名被评为全市首批梵净山名师,17名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获全市首批“乌江园丁”称号,1名全市优秀教师;有14 名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5名“县级教学能手”,4名“县级教育名师”获“松江名师”称号,1名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县级优秀班主任,3名县级优秀教师,2名荣获全县“十佳巾帼英雄”荣誉称号等等。有教学班67个,在校生4148人。

办学理念:学校依托民族中学的特点和优势,始终追求“求真、崇善、尚美”的办学理念,“砺志、博学、缜思、笃行”的校训引领下,确立“人格健全,学有所长,勇于探索,报效祖国”的培养目标,形成和完善“以人为本、成才成功,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人本”意识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办学的终极目标,致力培养“认识自己,发现学生”的教风和“知人知己,追求卓越”的学风,形成“蓬勃、快乐、文明、和谐”的校风和“自强、坚韧、博大、张扬”的学校精神。

办学特色 :学校充分利用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族剪纸、苗族芦笙、滚龙艺术、苗族文化陈列室、校情校史陈列室、文化长廊等载体,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抓好“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个性特长”办学特色,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提供平等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为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的人才搭建平台,并将各项实践活动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促进文化学科的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教学模式:在走特色办学引领导内涵提升发展道路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推出“321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在2011年11月省级示范性高中复查及素质教育评估中,深得省教育专家的认可。

 

   学校荣誉:近几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集中了全县最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示范引领等方面实现了飞跃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其中教育教学改革走在全市先列,与省内外名校交流不断加强。为此,学校十分珍惜这些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减负提质”等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