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2025春高中下学期精品课件

江西省莲花中学

现任校长:冯智武 【校长首页】

  • 学校名称

    江西省莲花中学

    学校类别

    高中

    所属地区

    江西萍乡市

  • 现任校长

    冯智武

    学校校训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莲花中学著名语文老师朱龙云的部分文章

发布时间:2016/08/08 15:47:52 1,684次查看

《“不能联想!”》及其赏析


(刊登于《语文导报:美文佳作赏析》, 属作者《自作自评》文章,摘自《朱龙云讲作文: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


课堂上,刘时炎老师将《醉翁亭记》讲析完后,习惯性地问道:“同学们,你们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

林山丰举起了手。这是一个喜欢“乱弹琴”的同学,往往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些离谱的与课堂气氛不和谐的问题。但刘老师很赏识他,认为他善于思辨,联想能力强,学得活,学得实,于是微笑地说:“林山丰,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讲吧。”

林山丰站了起来,昂着头,直视着黑板上方,目中无人似的,但从他口中吐出来的话语显得非常谦虚而又惊人地狂妄:“我提个抛砖引玉的问题:我认为《醉翁亭记》不宜选作我们学生的课文。我想,如果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太守’们也会上学听课的话,《醉翁亭记》才是他们的好教材。”

同学们愕然不解,刘老师的脸也不由得一沉,但很快又笑模笑样地问道:“为什么?”

“欧阳修作为太守,当地最高长官,却带头游山玩水,陶醉于‘宴酣之乐’。文中描述的‘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面,那醉得‘颓乎其间’的神态,与今天人们常见到的那些大小官员们吃喝的情景太相像了。那些人如果去读《醉翁亭记》,一定会把欧阳修引为同志,神交为酒友。”

学生中爆出了笑声,刘老师的嘴角也挂着笑纹,显然不无赞赏之意。他平日很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他曾说:语文老师讲课,应变纯粹教授文化知识为培养学生对群体对社会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培养他们参与社会参与政治的一种能力。现在他听了林山丰的话,并不感到出格,并以带有鼓励性的语调说道:“大家谈谈,对林山丰提出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于是有好些学生举起了手。

刘老师点了学习委员孙东明。

孙东明:“我不认为欧阳修是玩乐派。他谪守滁洲并不废政事,而把滁洲治理得官清民乐。即使他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我认为这位太守还是很不错的。一,他不是公费远游,也没让下属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二,他吃的是‘山肴野蔌’,不是公款大吃大喝;更不收礼受贿捞土特产;三,他没驱民扰民,老百姓也‘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值得学习,尤其是值得领导干部学习!”不待孙东明说完,坐在后排的一位高个子竟这样嚷起来。

同学们的笑声更大了。刘老师脸上笑纹也更深了。他还想到了梁启超二十岁写《少年中国说》、毛泽东十九岁写《徙木立信论》;想到了他们“少年如乳虎”,那么年轻就会考虑到改造中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大事,而自己的学生,读《醉翁亭记》,也能联系党风政风,激浊扬清,他简直感到有些欣慰和骄傲了。于是,他又激励似的问大个子学生:“为什么?”

大个子这才站起来:“有首民谣说:干部下乡去问苦,轿车前头是吉普。公款扶贫一千元,招待用了九百五。果林鱼塘转一转,‘土特产’塞满车屁股……”

“这种干部要是在滁洲当太守,可能还想在醉翁亭旁建办公楼和别墅哩!”又有个学生打断了大个子的话。刘老师没有制止,课堂上气氛更加活跃了,嗡嗡声四起:

 “我听说:教育局的局长、书记去外地学习办学经验,二十多天后回来,谈的都是西安的兵马俑,峨嵋山的和尚,桂林的石头……”

刘老师打了个颤,学生联系到自己的顶头上司,出语不恭,这使他惶恐不安。随即他想到了自己今年将评的中教高级职称、在校当临时工友的儿子的转正……

“上个月上面来了个什么检查评估小组,校长书记招待他们,听说,连党支部收的党费也垫给跳舞和吃喝了……”

刘老师胆颤心惊,脸色由涨红而泛白,两手紧攥着教案和粉笔,眼光直挺挺地盯着学生,口中喃喃地:“无稽之谈!”

学生们的话题与实际联系得愈近,联想就愈丰富,谈兴就愈浓。他们望着刘老师,还以为刘老师因痛恨那些歪风邪气腐败现象而义愤填膺,怒不可遏;而且,他们把“无稽之谈”听成了刘老师平日提倡的“无忌之谈”,于是更加放肆地嚷着:

“刘老师,你应该给校长、局长们讲《醉翁亭记》,让校长、局长们去联想联想!”

“不能联想!”刘老师突然吼叫着。

教室里顿时静寂无声,学生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

刘老师自觉有些失态,话语表意不准,随即又补充道:“不能这样联想!”

学生们仍然没领悟,都瞪大眼睛望着他。

“不能联系本地本单位的人和事去想!”

“啊——!”学生惊异地张大了嘴巴,随即“哈哈”大笑。

 “当!当!当!”下课铃恰好响了。刘老师像逃跑似的溜出了教室。

评析:

《“不能联想!”》是笔者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的一篇短小说。其中的主人翁刘时炎老师,读者赞誉他写得逼真,“好像在好多地方见过他”。

刘时炎是位有家有室的中学语文教师,他既想尽心尽职于教育,又得考量着自身自家的利害得失。小说中着力揭示他这种矛盾的个性。他重视教书育人,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群体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为自己的学生也能联系党风政风,激浊扬清,感到欣慰和骄傲,这一切无不显示刘时炎既具有知识分子开放民主的思想意识,又很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令人可亲可敬。但是,他又是个很现实的人,他还有自私猥鄙的一面。他提倡鼓励的,一旦触犯到自身利益,就立马改弦易辙,出尔反尔。他提倡鼓励学生要敢于联系实际激浊扬清,可是学生的联想可能影响自己评职称和当临时工儿子转正时,他就歇斯底里地大喊“不能联想!”

小说意在立体式地塑造刘时炎这个形象,既写他人性美的一面,也写他人性丑的一面,使他形象显得较完整丰满。正因如此,同一个刘时炎,既鼓励学生联想,又叫喊“不能联想”, 这样的人格分裂,绝然相反的思想、理念、话语等集结在同一人身上,并不显得荒谬,反而个性更鲜明,更逼真可信。从而刘老师这个刑象也就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因之,小说的题目“不能联想!” ,更能让读者联想得更广更深更高,联想着那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台上侈谈廉政台下大搞腐败、在野高喊民主自由执政则专制暴政等等古今中外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所以刘时炎这个角色才会在读者头脑中留下“好像在好多地方见过他”的印像 。由此也可见,小说中的人物个性越鲜明,形象就越典型,也就越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塑造人物时,最突岀的写作特点是对小说主人翁刘时炎的心理描写的刻画比较细腻,如写“刘老师打了个颤,学生联系到自己的顶头上司,出语不恭,这使他惶恐不安。随即他想到了自己今年将评的中教高级职称、在校当临时工友的儿子的转正……” 等等,这样,此文就与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对奥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赏析》末段为编者所加。)

 

 

 

在莲中2002届“迎考鼓劲大会”上即席发言

(摘自朱龙云《文章得失例析》)

今天,来这个鼓劲大会上发言的,按理应该是年轻教师。青年人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由他们来鼓劲,才能把劲鼓起鼓足。而我这样年老的教师,中气不足,恐怕难以胜任。但年级组长执意要我发个言,刚才还把电话打到我家里,只好来讲几句。

同学们,现在大家坐在这个操场上,大概谁也没觉得自己所坐的位子与四周的其他同学的位子有什么尊卑贵贱高低之分;大家济济一堂,平起平坐,彼此彼此。可是再过三四个月,你们在人生的位子上,在社会的位子上,你们的心理状态自我感觉,可能就大不一样了。有的同学捧着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得意、自豪,顿觉自己是天之骄子;有的因落榜,或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垂头丧气,唉声叹气,走路低着头,见人就回避,心里状态与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截然不一样了。

听到这里,同学们也许在心理预测自己,三四个月后自己将处于哪一种状态。

但是,在这里,我以一个老教师的多年阅历,提醒大家一句:虽然离高考只有64天,但是现在就预测自己高考的结局恐怕还为时过早。古人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64天,还有21个三日,还可刮21次目。成绩暂差的或较差的,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把成绩突上去,考个理想的大学,并非是梦想。相反,成绩好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绩跌下来的危险也不是不大的。下面,我想举我们莲中的几个典型的例子,这些例子对同学们树立信心、脚踏实地去复习迎考大概会有启发的,尤其是对文科的同学。莲中近十几年,文科考试都不大理想,文科学生信心不足,士气不高。所以我专举几个文科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先举个反面的。1986年秋,莲中初中一年级从全县各小学择优录取了两个少年尖子班,这些学生的资质、基础相当不错,到了高中文理分班时,这两个尖子班许多学生选学文科,其中好几个是尖子班中的尖子。当时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几乎都认为这届文科班的学生高考时必定不乏北大、人大、复旦等名牌大学生。不少学生,尤其是尖子生们,踌躇满志,似乎名牌大学非自己莫属。但是高考后,这个班只有一个学生考了个大专,一个考了个中专(当时中专也是按高考成绩录取),比任何一届文科都考得惨。究其原因,惨败就惨在有的科任老师过分相信依赖学生的资质、基础,不兢兢业业地进行教学,有两科平均分都低于省平均分十几分;惨败就惨在学生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不踏踏实实地去学习。

相反,88届,86年文理分班时,全年级五个班,文科就占了两个班,即四班、五班,其中四班班主任是很有威望的模范班主任,分班时 成绩好的学生 都要求编入到四班,而五班46个学生,其中有十来个是由某厂子弟学校和其他学校转来的、留级留下来的。这个班的资质基础,确实很不理想。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心目中,也是把它当差班看待的,甚至高三毕业高考这个学期,还叫这个班换了三次教室。当时有个形象的说法是,学校把五班当死伢仔带。可是这个班的学生憋着一股气,奋发向上,奋力拼搏;这个班的科任老师们同心协力,尽心尽责,高考时,考出了莲花中学文科班前所没有的好成绩。当年全省文科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八点多,而这个班46个学生,考上大学的 有13个, 该班考分最高的一个女同学还被特录在北大中文系。当年是先填报志愿后高考,该生是高考完后省里来电由班主任通知她去补报北大中文系的;当年全国统一试巻,统一答案,她的考分是当年北大中文系第4名,她在北大学完本科后又在北大学研,以后留在北大任教。并且这个班的学生——包括第二年复学考取的——读硕士、博士、在大学任教、出国讲学以及担任科、处级干部等的不少,没有考取的去打工经商,也有多人发了财当了老板。

上面反正两个例子是以两个文科班为例,具体学生正反例子就更多了。因时间关系,就不举例了。

同学们,但愿上述两个文科班的例子能给你鼓气,使你心里滚热,浑身来劲,斗志昂扬去迎战高考。还有64天,在这关键的时刻,一定要坚定信心,合理安排时间,踏踏实实、刻苦学习、善于学习。谈到善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同学在这方面下功夫很不够。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学习的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刻苦程度+10%智商,从这个公式中可见讲究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现在的教育,现在的学习,特别注重学习的策略、方法、效果:有关这方面的书,特别畅销。我的长子在北大读研时是学心理学,他写了四本书,都是有关情绪商数、学习方法方面的,其中一本名叫《学习的策略》,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就印了5万册:而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学习的革命》,竟发行了几百万册。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研究掌握运用好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苦学加巧学,戒骄戒躁,必能事半功倍,快速地提高学习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以至考上北大清华等一流名牌大学。

“学好书,赚大钱,娶美女”,这是湖南一位语文老师用来鼓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我们当然不能这样说。但是,你要想自己为国为民作出较大贡献,你要想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要想自己在社会上的位子得到提升,必须学好书,力争考上大学,努力深造。当然,一旦挤不过高考的独木桥也不用悲伤不用泄气。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北京。只要不停地奋发努力,干任何工作都有光辉的前程。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2002年5月4日)

后记:

上面这篇即席发言,沒料想,当时竟博得了热烈的反响。我喜欢敝帚自珍,因此当晚我将它补记下来了。

当年高考后,有好几位先前成绩并不大好的学生,竟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他们感激似的告诉我:他们之所以成绩提高得这样快,是我在“ 鼓劲”大会上,给了他们很大的劲头。并且, 8年后,有位从上海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被选优选调在北京的同学,他来看望退休后随儿孙们在京居住的我,居然还提起了我那次即席发言,还几乎背出了“再过三四个月,你们在人生的位子上,在社会的位子上,你们的心理状态自我感觉,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这句话,他说,那篇讲话,可能无形中使好些同学人生的位子得到了改观。这未免是学生对老师的过誉语,但我还是将他编入在此书中,期望它也能给此书的读者增添些正能量。

 

 


是艺术魅力,还是文风不正

——谈《散文艺术的魅力》的”艺术”

((摘自《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此文发表于2005年3月号《教育前线》。“世界中文网排名第八”、“国内最火爆”的的天涯网的《天涯微博》,在2010年,在《最新教师讲师职称评定标准:教育范文》中,将此文列为第一篇范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中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以下简称《魅力》)是篇散文艺术专论。按理说,专论散文艺术的文章,自身就应该是篇艺术性较高的美文佳作。可是,耐着性子读完这篇四千多字的长文,我不由得想起嘲讽那些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笔杆子们的一个笑话:他们总爱把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这是一堆萝卜丝”的话写成”此乃若干萝卜丝的组合也”。我觉得《魅力》是典型的”此乃若干萝卜丝的组合也”。

《魅力》除开头语外,共分三个部分。非常费力地读完之后,反复琢磨,我才明白,它的第一部分是讲散文的内容小中见大,丰富深邃,而它的小标题却是”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第二部分是讲散文情感真切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它的标题却是”心灵共鸣的快感”;第三部分是讲散文语言应自然、清新和优美,标题却是”天籁之美,引人入胜”。

下面仅将第一部分的观点、思路和语言辨析一下,看看这篇《魅力》是怎样的一盘乏味的”萝卜丝”。

在这部分中,作者先后举了郑板桥等五人的五篇散文作例文来论述”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魅力》中的”极乐世界”既不是辞书里诠释的和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极乐世界”,也不是该文说的那种”读散文佳作时的快感与美感”。仔细揣摸,文中的”极乐世界”竟是指散文佳作丰富深邃的内容,是指散文家描绘或创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作者说:散文”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深邃的极乐世界”;”散文家这位魔术师……他独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并从仪态错综中发现事物间复杂、隐曲而又独特的联系点,从而打通了由平凡处所通向极乐世界的幽邃的大门,同时也就把我们读者带入其中,出其不意地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这些话无一不是在说散文的内容和散文作者的写作本领,这些话也似乎在说:散文佳作无论内容有什么不同,写作手法有什么差异,它们都能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极乐世界”,让读者”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但是,读者看到例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那”雨洗的街道,巡捕的手枪,带着不同表情的脸”,会觉得这是到了”极乐世界”吗?课本中的《门槛》,《灯》、《巴尔扎克葬词》等,它们都是散文佳作,但有哪一篇所写的内容及其作者所描绘或创设的境界,读者看了后会觉得是到了”极乐世界”?难道《巴尔扎克葬词》中的坟墓,散文家这些魔术师们,都能像耍魔术一样,把它们变成读者的”极乐世界”?我们语文教师平日只对学生讲散文能描写和反映大千世界,散文佳作能把读者引入各自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魅力》却要我们教读任何散文佳作都要把学生带入极乐世界,我想,这大概没有任何一个语文老师可以胜任的,因为并非所有的散文描写和反映的都是极乐世界。

除散文佳作都能引人走进极乐世界的观点叫人难以认同外,《魅力》的思路也让人奇怪。例如,第一段”而那郊野路旁的一枝野花,却又使你凝目遐思,因为它使你感觉到大地的温馨。”此句无转折之意,用”却又”干什么?凝目遐思才会感受到大地的温馨,难道感受到温馨后才去凝目遐思?用”因为”岂不把目、思与感受的因果关系颠倒了?而第二段中的”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到宇宙妙理,如同读郑板桥的《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在心驰神往中,领悟到‘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的哲理”,却又把主体喻体颠倒了。作者把”读──领悟——如同听树声鸟语”写成”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如同读──领悟”。同样,作者本意是读《愚溪诗序》,从序中描写的溪水里绿潭清溪边明心见性,却写成是”在绿潭清溪边明心见性,如同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作者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谈散文的艺术魅力,而是在谈自己听树声、鸟声、看清溪绿潭的感受,这感受如同读散文。又如”总之,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动人生的大题目,犹似潺潺的山溪,蜿蜒流入大海”,这个比喻句本体说的是以小见大,而喻体说的是小归于大,它们之间没有相似点,这怎能构成”犹似”的比喻呢?

从语言上看,《魅力》中有不少话叫人捉摸不透,如”或者在‘一缕感思’‘一丝冥想’里,咀嚼出人生的甘苦,你看,我们从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里,不是可以分享到她对现实人生的深味咀嚼吗?”是谁在哪里咀嚼?是散文作者在感思冥想里咀嚼,还是读者在对散文中的感思冥想咀嚼?从句中”分享……咀嚼”的话中推测,抑或是作者和读者在共同咀嚼?而从”你从那溪流水里,分明看到”和”你看”等话去推想,似乎咀嚼的只是读者。总之,我反复咀嚼,却咀嚼不出谁在咀嚼,我更不明白”分享”“咀嚼”,是怎样咀嚼,怎样分享。咀嚼物可以让人分享,咀嚼是一种动作行为,他人怎能分享?又如上文引述的”洞察其(事物)中的真谛和生命”,”仪态错综”等,也很令人费解。因为事物中的”事”没有生命,”仪态”难以错综。

面对《魅力》,我反复思考着:作者将因果关系、主客关系等颠倒着写、用语那样不规范,那样怪,是否作者在身体力行实践和提倡某种艺术魅力?是否这就是”天籁之美”?是否这样才能使读者有”心灵共鸣的快感”、”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但我怎么也体味不出什么快感,怎么也惊喜不起来,我总觉得像《魅力》那种写法不是艺术魅力,而是文风不正,比”萝卜丝的组合也”更令人难以喜爱。  (2001年)

 


《写作》不宜作教材


(摘自朱龙云《文章得失例析》,此文收入

《三亿文库》和《百度文库》)

前些天,电大一位老师来请我去他们学校兼任写作课,并交给我一个教本《写作》(作者季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南昌红星印刷厂印刷)。作者在《绪言》中说:“本书是为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写作课而编写的。”按理说,作为一本为写作课而编写的教科书,概念准确清楚,语言通顺得体,合乎规范,应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是,稍稍浏览,就会发现《写作》的病句比比皆是。下面仅摘录《绪言》中的一些句子及前三章开头中的一些话,稍加分析,看看《写作》的语病病到了什么程度。

《绪言》开头的前三句是:

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而写作即写文章或进行文学创作,往往是个人的活动,这种活动,有时甚至没有考虑任何功利,只是自我情趣的一种表现而已;写出的东西可能除作者自己外,不给任何人看,对社会没任何作用。说写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概念运用不准确。

②“自从有了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写作便成了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成为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进行思想交流、传播知识、总结科学技术成果及至日常生活交往中心不可少的工具。”

写作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或说是一项职业,不会成为“工具”,正如只有说犁是工具,而不能说犁田会成为工具。此句中的“及至”应改为“ 及” 或“以及”,“交往中心”的“心”应删除。

3、           “中国自古便是文章大国。”

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而文学史才三千年。“自古”的“古”从哪里算起?把“自古”改为“很早”较为贴切。

《绪言》中的前三句后还有不少病句,如:

“会不会写文章,不仅成了有无学问的明显标志,而且事实上成了谋生的重要手段。”

事理上似有偏颇之嫌,暂不管它,病在一面与两面相配搭,似乎不会写文章,也是一种谋生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故而它不仅是文科各专业而且是理、工、农、医等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写作是工具,本已不确,是“社会交流工具”更不知所云。人们会说写作是学文理等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或者说写作是文理各专业必开的课程,不会说写作是文理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专业”自身没有必修课。

“……看有问题的习作。分析品评这些习作的优缺点是发现写作规律的最好途径,因为它们为你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样板……。”

 “习作”,尤其是“有问题的习作”,顾名思义,它的作者在写作技法方面不很成熟,作品本身也不很成功,怎能成为正面样板?再说,优秀作品可以作为学习的范例,或称作样板,而把不好的作品,或把好作品中有问题的地方称作反面的样板也是不妥当的。

……

《绪言》中的病句还很多,不一一列举。章节内容又如何呢?下面再摘录前三章开头的一些话。第一章开头的两句:

 “摄取就是将注意力专注于生活之中,观察生活,体验感受生活,采集生活中的素材,广泛吸取营养。摄取是生活的根基。”

“摄取”是指为写作收集素材一类事,正如为建房备料,这固然很重要,但“摄取是生活的根基”,把“ 摄取”提到了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步,是偏颇的。并且,摄取既然只是“采集生活中的素材”,怎么同时又是“生活的根基”?若说素材是写作的根基,人们还能认可。

第一章第一节开头的一句: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耳、鼻、舌、肤等感官功能(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摄取客观信息的活动。”

眼、耳等是人体器官,不是“感官功能”。 眼 耳等“器官”是构成人的身体的部分,担任看、听等独立的“功能”,不能把“器官”等同“功能”。

第二章开头的一句:

“思维是人脑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人们对“思维”的解说,一般的说法——如《辞海》——是: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而病句竟把“ 思维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 当成是“思维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 真荒谬。

第三章的第一句:

“想象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一切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生命源头之一,是写作能力飞上高峰的最好驱动力。”

“想象”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生命源头,又是驱动写作能力飞上高峰最好的动力,语言似乎很美,但仔细一想,“想象”是源头,那么一个人他什么也没见过,什么也没听过,脑子里一点感性知识也没有,能想象什么呢?能从这想象的源头中流出文学艺术品吗?再说驱动写作能力飞上高峰的最好的动力到底是生活阅历、个人修养、勤奋读写等还是“想象”?我想如果学生真相信“想象”是最好的驱动力,恐怕就会想得飘飘然、昏昏然,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在写作上不仅飞不上高峰,反而会摔下深谷的。

《写作》的语言弊病甚至荒谬之处不少,若用它指导青年学生写作,必然误人子弟,《写作》不宜作教材。

(1997年)

 

 

 

《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前 言

(《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2014年中国青年岀版社出版)

 

我们语文教师在发还学生作文本时,常有学生指着被修改过的病处,带着不无讥讽的语气反驳:某篇课文或某名文中也是这样写的。言下之意,语文老师乱批乱改。碰到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往往感到尴尬而无奈。指出某课文某名文的那个句子也有错谬吧,搞不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惹上不必要的麻烦;不说吧,等于默认自己评改错了。自己失威失敬不要紧,让学生以非为是,把病语当佳句,实在于心不忍。例如先前的语文课本上有篇朱德回忆去世了的母亲的文章,题目却是《母亲的回忆》,学生读后,他们的口中和笔下,就不时把“想念父母”“怀念朋友”一类话说成“父母想念”“朋友怀念”,以至把“缅怀先烈”“悼念死者”说成“先烈缅怀”“死者悼念”。又例如毛泽东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先前不仅语文课本及一切有关中国教育的书刊上出现的频率特多,并且作为大字标语写在各地的墙壁上,于是学生作文中就不乏“忠诚党的农村工作”(卫生工作、妇女工作等等)“忠诚人民”“忠诚祖国”“红心永忠党,壮志定诚民”等一类话。看到这类词句,不评不改不讲析,老师失责缺德;一个小小的教师若无所顾忌地告诉学生,“母亲的回忆”宜改为“回忆母亲”或“关于母亲的回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中须加介词“于”,那年月学生不仅难听进去,反而会怀疑老师对领袖的态度。要不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政治环境宽松了,前者在课本中被修改了,后者不再提了,如果我们的学生长此以往,都学说学写“忠党诚民”“先烈缅怀”一类话,那我们祖国的汉语将是怎样的一种语言。可见名人名文和语文课文使用规范的语言,对纯洁祖国语言何等重要。

名文,尤其是课文,它们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其中的弊病,即使是瑕疵,教师若不能发现,或发现了不与指出,任学生照搬和仿写,必定以讹传讹,贻误不浅。

遗憾的是,我们现用的语文教材,其中的弊病并未比先前的少,反而更多了,而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并不比先前的小。例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古语,早已成了“一叶知秋”这个成语,有确定的意义,在辞书中都把它诠释为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能预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与结果,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2006年版)中,有篇由编者写的《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把它曲解为“由微知著”,现在的中学生以至中学语文教师几乎都把“一叶知秋”当作“见微知著”来应用了。2013年有篇题为《一叶知秋》(附《<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曲解成语》后)的满分作文,把“一叶知秋”等同“见微知著”,进而引申为要注重细枝末节,全文围绕“细节”的话题进行阐释论说。这显然是篇文不对题的作文,但获得了满分,不仅在网上广泛流传,还被称作为“论说文之典范”编入一些满分作文的专集中。去年九、十月份,我应约写《2013年高考100篇满分作文展评》时,发现那些满分作文中的语病几乎都是照抄或类似语文教材中的病句。可见语文教材的弊病,即使只是一些瑕疵,也是不应忽视的。否则,必定贻误不浅。

正由于这种担忧,尤其是看了山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中“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和莫言“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的话,所以我在《2013年高考100篇满分作文展评》脱稿后,也对语文教材进行了一阵“挑错”。近日有几位同行和文友看了我挑错的稿子,力劝我尽早将课本中那些错谬公之于世,使曾经的高中生明白自己曾误把鱼目当珍珠,使今后的高中生别再误食糟粕为精华。现在我把这些“挑错”和我1900年后写的有关名文弊病辨析的文章合编成一起,因被“挑错”辨析的多是高中语文教材的诗文,故命名为《高中语文错谬指摘》。

本书共42篇,辨析病文的34篇,其中28篇是辨析高中语文课本和高中语文读本中的诗文,排在前,按其诗文在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1—6册的顺序编排。除病文辨析外,其余8篇中,有3篇是对高中课文误读误导的指正,有3篇是对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试卷中的选文和考题的异议。还有两篇是有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论说文。

我任教时写的课文弊病辨析的篇章,多是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研讨后写成的。其中有多篇,如“《枯叶蝴蝶》事理相悖”“《冬天之美》语病甚多”“无休止地挨打,还笑?——高中语文中《两首诗》质疑”“《作家要锤炼语言》的语言颇欠锤炼”“我们竟出生在古代——《司马迁与〈史记〉》语病例析”“读不懂的《哲学家皇帝》”等,我曾寄给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编写组。被我指摘的这些课文,在随后新版的语文课本中,都被删除了。这是否人教社认可了我的指摘和辨析,还是巧合,我不得而知。还有些在报刊上发表过,发表后,都反响较大,也较好。

编写此书,期望以此为减少课文及其他名文的弊病贻误尽点绵薄之力。期望读者读书不要把鱼目当珍珠,误食糟粕为吸取精华,从而提高辨别妍媸美丑的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更期望读者能从拙著中得到启迪,不要盲信盲从名人名文,要独立思考,努力培养自己敢于以社会主人说话的气魄和直抒已见的胆识。

任何人写的文章很难完美无缺,课文名文尚且有不少弊病,一般笔杆子写的,其弊病更是难免。因此,除了语文教师和学生外,那些笔杆子们若能翻翻《高中语文错谬指摘》,可能也会有所启迪。

《高中语文错谬指摘》是一家之见,不免有不少浅陋以至错误之处,期望读者能指出指摘指正。本人不怕贻笑大方,将拙著抛出,更衷心期望它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朱龙云      2014年5月于北京


出彩的题目  深遽的思想

——《”树人”需要鲁迅》赏析

(摘自《朱龙云讲作文: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 该书201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岀版)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 这也足见写文章要命出一个好题目很不容易,不乏人文章写完了,还在冥思苦想,找不出一个恰切的题目。但是2013年江西一考生,根据作文考题中提供的当今中学生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的材料,似乎只轻轻地把鲁迅——周树人拉了出来,加上”需要”两字,就命出了《”树人”需要鲁迅》

这个思想深遽非常出彩的好题目。这题目不仅紧扣了材料的主旨,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最妙的它利用”树人”这个双关语,风趣幽默地揭示了怎样教育人培养人的大道理。它又很有针对性,很有现实意义,读之有振聋发聩之感。

围绕”‘树人’需要鲁迅” 这一观点,作者进行了逐层深入的论述。首先,小作者根据材料中怕鲁迅的话,指出当今中国的中学生学语文怕鲁迅,几乎要放弃鲁迅的严峻现实,这也就从反面警醒我们“‘树人’需要鲁迅” 的急迫感。接着小作者从正面论述”‘树人’需要鲁迅” 的理由。其理由有两条。一是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作者摘引鲁迅的话,引征鲁迅的名言名文,说明鲁迅文章”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是我们的知识和精神的宝库。二是鲁迅”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他面对现实,针砭时弊,塑造出的孔乙已、阿Q、祥林嫂、润土等,至今还有很强的警示和针砭的意义。这理由简单而充分,无可反驳,雄辨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和中国人民需要鲁迅,教育和培养青年人更需要鲁迮。

文章最后用”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照应开头,强调”‘树人’需要鲁迅” 的现实意义,强化观点。至此,文章也就逐层深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那多彩的作文题丰富深刻的意蕴,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由于题目抢眼,论证出色,更加上本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简洁明快流畅等优点,这篇作文也就理所当然地得了满分。

 

附 “树人”需要鲁迅

2013/江西考生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