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强校,和谐发展——新田县第一中学科研工作侧记
被伟人毛泽东称赞为“南有新田”的湘南边陲小县,有一所家喻户晓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新田县第一中学。
这里樟桂参天,布局雅致,人文厚重。其前身创建于1926年,中科院首批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先生曾在此求学,她因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一流的教学质量、优越的教学环境吸引了无数的学子。尤其是该校的教科研工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近几年来,该校教师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论文近300篇,有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成功结题,国家级课题获全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一等奖,2项省级课题分获省一二等奖。另有1项国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顺利通过“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正式开题。
县政协副主席、新田一中校长龙石佑说:“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狠抓教科研工作,走科研兴教之路,才能保证学校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强化管理,用制度规范科研的发展
学校将科研作为发展的支点,实行了一把手抓科研的策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科研主任具体负责、课题主持人为主要成员的校科研领导小组,专设了科研处,科研主任长期不更换,确保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学校制定了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实施了评先晋级教育科研“一票否决制”,定期召开课题专题会,强化课题过程管理,为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聘请省市教科院、县教研室及一些名校专家、名师担任学校教研顾问。
增加投入,用资金护航科研的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年来,学校以提升教学条件为契机,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基础建设。投资200多万,开通校园网,装配65个网络多媒体教室,搭建电子阅览室,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学科工作室,完善电子备课室,每位教师配备1台笔记本电脑。与长沙等地多所卫星远程教育名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每年校图书馆、阅览室都添置大量图书、订阅200余种报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智力保障。近5年,学校直接用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科研考察的经费就达100万元。强有力的经费护航,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
建立网络,用课题引领科研的发展
用课题引领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学校提出了科研全员行动理念,以国家级课题、省市县级课题以及学科组小课题为载体,形成五级课题网络,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在课题研究中,学校以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标准,鼓励教师超越经验,注重反思,形成多种研究载体。通过学校系统安排并结合教师自发的研究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参与课题之中,不断激发研究热情,提升教育智慧,分享研究的快乐和收获工作的成功,使科研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成就智慧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学校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走以“播洒阳光,激扬生命,收获成功”为理念的智慧型教师这一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学校以《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和《高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为载体,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探索,百花齐放,形成风格,各具特色。夯实集体备课论课制度和师徒结对制度,发挥集体智慧,广泛搭建互动平台,学校通过青年教师成长园、学科沙龙、名师课堂、书香校园读书月、案例研究、校长导学、《云梯文学》(创办的科研校刊)、教师博客群、送教下乡、课题例会和专家零距离互动,强化“走出去,请进来”等校本教研形式,激发教师们的研究热情,不断提升教师们的教研素养。教师用平等、尊重、启发和耐心守望的方式来引发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享受着工作的快乐。更在这孜孜以求中赢得了尊敬,获得了发展。近年来,教师每年均有近百篇科研论文被评为国家、省、市优秀论文,学校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省市科研部门的验收。一大批教师正在向着科研型教师转型,不断涌现出教学骨干和教研能手,有35人被评为市县学科带头人,宋艾德、黄祥运被评为市优秀教学能手,龙石佑、郑冬艳等被评为全国教育学会教研工作先进个人,胡平新、朱红文等老师发表个人论文数十篇。
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响起生命的拔节声。学校尊重学生主体、强调互动性和自主性,突出师生“平等、和谐、创新”生态课堂建设,以《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高中生心理调适》及《“315”高效课堂建设》等课题为载体,对有效课堂教学和高效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们在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潜心于教研活动,学校先后举办了随堂课、引路课、观摩课、过关课、教学会诊课、教学比武、精彩教学案例征集等教研活动,形成了以关注生命成长为核心,以交往合作探究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民主、互动、激情、个性化为主要特色的生命课堂,让教研走向了常态。学校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走出去,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武,取得了优异成绩,仅2012年,参加省、市学科优质课竞赛有6人获得一等奖,有5位教师的课件被评为全国优秀课例。
开展养成教育,让习惯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好习惯,好人生”为行为教育理念,以《养成教育》《生存教育》《就业教育》等课题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和择业观。通过校园文化长廊,名人雕塑园,艺术橱窗,校史专栏,文化宣传牌,对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构,凸显校园的核心精神,营造出“学生身入芝兰之室,香沐其身心而不自觉”的文化氛围。初步形成了以尊重生命,和谐发展为思路,让孩子微笑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突出“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我幸福”的乐学精神,启迪智慧,润泽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多年来,学校以团委会、学生会组织为依托,开展了“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礼仪活动、“我的祖国”读书活动、“学雷锋、学先烈”演讲活动,开展了每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健康节、“不忘国耻唱红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校园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将学生的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教育活动、学校管理和环境优化的各个方面。努力让德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近年来,学校交通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获得省平安校园优秀成果二等奖,是全国心理教育百校工程科研基地,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文明卫生先进集体,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省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培优培特,用科研助推学校全面发展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要求,学校致力于推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全开好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开展培优培特工作,建立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规划,安排专人负责,提供培训场所和师资,划拨培训专项经费,满足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
5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优胜奖42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36项,省级奖138项,市级奖250多项。郑井艳、谷世超同学在湖南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赵露君同学2011年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田县这两项赛事无金牌的空白。
竞技体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是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永州市唯一的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重点校,5年里两度获得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会乙组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五名,参加永州市中学生运动会连续9次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周小林同学在全国残运会上夺得3枚金牌,代表湖南出征12届全运会的蒋艳飞获女子跳远银牌。
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立足“让每位学生都成才,让每位教师都成功”,把学校环境、办学条件、教育管理、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和社会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有序和谐、动态开放的学校教育生态管理系统,得到了有质量,可持续,有潜力,有后劲的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课题科研先进单位、市优秀学校、市优秀竞赛单位,省优秀语文组、省优秀数学组等近百项荣誉称号。在生源逐年萎缩,优秀学生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创造了“6年6个清华北大,6年5个市文理科状元”的佳绩,升学率连续4年稳居全市第4位,升学绝对数逐年递增,2013年较2008年提高95.5%。高二学考2010年以来合格率均超过98%。
如今,新田一中教科研已植根于教育教学一线,植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植根于丰厚的校园文化土壤里,支撑、引领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站在课改新的起点上,一中人更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气魄,决心继续以科研强校为发展战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现代化、多样化、特色化为办学目标,秉承“诚宽勤实”的校训,围绕“激情,创新,健康,和谐”的工作主题,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在教科研的不断思考与撞击中,积极进取再续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