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沈军

北京市八一中学【学校首页】

  • 中文名

    沈军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未知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北京市八一中学校长沈军:拓国际视野 育八一精英

发布时间:2014/03/19 553次查看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下午好!

非常高兴大家光临北京市八一中学参加“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研讨会”。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国际合作办学是当前学校教育国际化的热点。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潜在动力,也是跻身世界名校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教育国际化?业内众说纷芸,但我非常赞同这样的一个观点:所谓教育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来讲,就是通过不断加大基础教育领域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小培养学生对国际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愿意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北京市八一中学地处中关村西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周边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区域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38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区域内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国际上一批一流高新技术人才到园区内就业和创业,随着外籍人口不断增加,随着区域居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攀升,对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从2009年,我校就专门成立了外事办公室,负责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筹建学校国际部等工作。学校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优质高中国际部,学习和考察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情况,先后多次向区教委主管领导和外事部门汇报学校国际部建设的工作,得到了区教委的大力支持。学校还次邀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相关领导到校指导国际部建设工作。

2011年7月教育部、市教委、区教委相关领导共同到学校进行国际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调研,为八一中学国际教育合作提供了大量的指导性意见。依据这些指导意见和相关政府文件,学校在大量考察国外友好学校的基础上,选择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沙杜克.圣.玛丽学校和英国GDST女子私立学校联盟作为中美、中英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学校。目前,相关的协议文件均已正式签署。同时,学校为满足越来越多的高三学生放弃国内高考选择国外大学的需求,与北外诺加联合举办了“国际预科精英班”,目前该班已顺利开课,运转良好。
以上是八一中学教育国际化建设的简单介绍,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教育国际化的一些理解。

一、 什么是教育国际化

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国际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愿意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新一代社会公民。这一点我在一开始已经提到过,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一体化的平台上有所作为。
因此我想,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如下内涵:一是教育国际化是与经济全球化伴随共生的,是一种客观趋势,势在必行;二是教育国际化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只有参与才能赢得机遇;三是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富含本国家、本民族优秀文化精髓下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应是促进教育民族化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创新。

二、如何对待教育国际化?

我国的现代教育发展,有三次大规模学习国外的情况: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学习西方教育;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教育;第三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次。第一次行动是我国实现了从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第二次行动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三次行动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对外学习都能促进教育领域重大变革的产生,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成了一体,经济的国际化需求引发了人才的国际化需求,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引发了教育的国际化需求。既然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国际性的普遍现象;它既不是我们主观上可以选择的事情,也不是我们一国独有的现象。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就不要在教育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上心存疑虑、不置可否了,而要赶紧建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抓紧考虑如何走好自己的国际化办学之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是新时期教育开拓创新的灵魂和动力。那么,在基础教育上我们也有理由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长久一些,要敢于向国际教育的先进标准看齐,要勇于学习国际教育领域的一切先进东西,要有志于把我们的教育迅速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在办学上,无论是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还是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学习。

三、教育国际化,我们能做什么?

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需要,也是加速发展民族教育的需要。教育国际化并不是把我们原有的理念、经验和模式全部抛弃,而是对国际教育领域新理念,新经验、新情况、新举措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借鉴和改造,用来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升我们的教育水平,加速实现我们的中国特色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我们可以从一些实际的东西做起,如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知名国际课程,加强本土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等等。

教育国际化我们还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国际化要以本土文化为根

“国际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本土文化”,这是我对国际化的基本认识之一。本土文化是根,在继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域外的优良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中国孩子的国际化、前瞻式的优质的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生活经验和能力的未来人才。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注重通过课堂呈现多元文化,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批判地吸收,学校开设了先秦诸子选读、中外人物传记,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美丽汉字,英美经典电影鉴赏、北京皇家园林, 中西方节日探究等多门文化艺术类选修课。在学生活动方面,我们有国际环保组织根与芽旗下的根与芽社团,有模拟联合国社团,还有艺术体育科技中心等,学生通过各自的课外活动团体参与了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并在领略异国文化的同时很好的展示了本国文化,真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这样通过中西方文化融合,用文化影响孩子、构建孩子认知发展的平台,让孩子感受优良的国际文化,具备初步的国际化生活的经验和能力。

(二)国际化应该是一种文化素质

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仅仅是环境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也不仅仅是双语教学,而是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国际素质,培养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自信开朗的气质,融入世界的的生活方式,在全面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能力。

北京市八一中学国际精英班就是一个国际化教育的缩影。一方面学生在八一校园里享受到以品质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教育,受到八一中学严谨求实的校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外交对在教学中的深入,不仅创设了英语的语言环境,生活化的国际氛围,还借助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见闻,让学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更包容的心态去处事,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面对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动手操作的能力,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乐于思考和表达,个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复杂渐进的过程,既涉及教育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也涉及教育内部的政策、目标、内容、方法、技术和资源等,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基础教育国际化还处于“争议和探索”阶段,面临“民族性和国际化”争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学者还是决策者、实践者,对基础教育国际化推进都持有“谨慎”态度,原有教育管理政策还不够清晰明朗,影响了实践推进。八一中学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迫切需要理念引领和指导。我们将借助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改革试验区“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校”的契机,在以北外诺加等合作单位的协助下,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局部实验探索,为北京市、全国更多地区提供经验分享,为培养更多既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级各类人才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