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2025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李成贵

【学校首页】

  • 中文名

    李成贵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未知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李成贵:建议下大力气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发布时间:2014/03/18 550次查看
近年来,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给办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农村小学只有几个孩子、一个老师,即“一师一校”,这样的“袖珍学校”不仅办学成本高,更重要的是难以把优秀的教师配置进去,教学质量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这种背景下,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成了必然选择。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并校之举,虽然可能存在某些偏差和问题,但总体上讲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高效配置,利远大于弊。目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仍在进行之中,全国还有大量的不足10人的‘一师一校’农村学校,仍有合并之必要。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办好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在起点和过程中能够平等地分享教育资源,保持“寒门子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渠道畅通,建议下大力气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

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并校后部分学生上学难最有效的办法,对大量的留守儿童而言,更是如此。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517.88万人,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寄宿制学校应当是他们的温馨家园。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农村教育投入的重点,大幅度地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在现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逐步扩大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

目前,有些人对农村小学生寄宿存在非议,认为“少小离家”,缺少了家庭温暖,不够人道。以此来反对并校寄宿,理由并不充分。回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留学,年龄都在15岁以下,他们去的可是完全陌生的“另外的世界”,后来他们“畏途”归来,在工矿、铁路、电报、教育、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翘楚,成为近代中国的栋梁。与当年的幼童留学相比,农村寄宿的孩子实际上是守家在地。即使真有某种不适,也是成长的历练。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关键是财政投入,教育增量投入要显著向此倾斜,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

近年来,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给办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农村小学只有几个孩子、一个老师,即“一师一校”,这样的“袖珍学校”不仅办学成本高,更重要的是难以把优秀的教师配置进去,教学质量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这种背景下,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成了必然选择。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并校之举,虽然可能存在某些偏差和问题,但总体上讲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高效配置,利远大于弊。目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仍在进行之中,全国还有大量的不足10人的‘一师一校’农村学校,仍有合并之必要。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办好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在起点和过程中能够平等地分享教育资源,保持“寒门子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渠道畅通,建议下大力气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

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并校后部分学生上学难最有效的办法,对大量的留守儿童而言,更是如此。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517.88万人,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寄宿制学校应当是他们的温馨家园。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农村教育投入的重点,大幅度地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在现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逐步扩大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

目前,有些人对农村小学生寄宿存在非议,认为“少小离家”,缺少了家庭温暖,不够人道。以此来反对并校寄宿,理由并不充分。回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留学,年龄都在15岁以下,他们去的可是完全陌生的“另外的世界”,后来他们“畏途”归来,在工矿、铁路、电报、教育、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翘楚,成为近代中国的栋梁。与当年的幼童留学相比,农村寄宿的孩子实际上是守家在地。即使真有某种不适,也是成长的历练。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关键是财政投入,教育增量投入要显著向此倾斜,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