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发布时间:2014/03/18
465次查看
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推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发展过程。建全的人格教育是教育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深化,我们看到教育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重智育,轻人格教育在不同程度上还相当普遍,“教书育人”的“育人”还做得很不够。本文拟就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教育的关系及如何做好人格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体力与智力获得广泛的充分的自由发展。这也包括人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意识倾向、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包括人格发展。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人格,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同时还包括能体现个人尊严、义务的特质。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人的素质好不好,与其人格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素养不健全,其文化、智能、品德、劳动、生理等方面的素质也难以发展。素质强调的是人的本性及其稳定的素养或特性,而人格是强调在素质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品质的底蕴,提高到社会品格的层面上来考虑人的素养。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着重从教育方向上对教育进行面上的规范的话,则人格教育则着重向纵深开掘,立足于深层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培养的圣殿。新课标本着素质教育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为宗旨。
二、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及迫切性
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伴随着科学文化涌入校园。唯我主义,享乐主义在不少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学校和教师存在重智育,轻人格的培养,忽视人格建塑,导致学生奇型发展。青少年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脆弱,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教育,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陷入混乱,使人格出现低落甚至扭曲、变态。在这些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没有学习习惯,学习、工作懒散,意志薄弱,好交一些思想、学习都存在一定问题的朋友,讲吃讲玩,随意损坏公物,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且屡教不改,说谎,抽烟、旷课、自私、狂妄冷漠。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成为“垮掉的一代”。可以说,一个没有人格的公民,实际上是一个素质低下的公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类公民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就一个国家来说,人格教育成功与否,是公民整体素质优劣的主要标志。反之,如果我们注重人格教育,利用青少年较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及时的人格教育,就可以在素质的“质”上有一个较大提高,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上乘的境界,在人格上有一个高尚的品格,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人格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学生生活在现实中,社会上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各种思潮、各种信息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无一不是社会环境的反映。图书、电视、互联网等等传播媒体都使学生接受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使学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但也有不少是不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内容。我校就发生过学生因“网上聊天”私自跑到外地“会友”长达一月,后经家长、学校多方了解、调查后到外地将其接回的情况。
2、家庭的不良教育:有调查材料显示,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常有下列情况:(1)家庭结构欠完善,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2)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养而不教。一些家庭不论孩子与别人发生什么事,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正确,盲目地、无原则地抬自己孩子的头。(3)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得不到关心,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是产生品德问题的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工作的缺陷表现在:第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片面理解人的发展,重智轻德,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科任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简化为纯粹的知识传授者,班主任将自己的工作简化为纯粹的监视者。不管学生的人格发展,只要学生在学校没有“出事”就万事大吉。没有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有的老师甚至连班会都不要了,排上这样那样的课,美其名曰“补课”。也有的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少部分有升学潜力的学生,放弃对其他学生的教育,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这些学生往往蜕变为品德不良者,反过来形成团伙对班级班风构成严重威胁。第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循序善导,而是恶语伤人,挖苦打击,动輒撵出教室,体罚学生。也有的教师把请家长作为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一大法宝,频繁请家长,家长来了不是本着教育为目的,而是简单地要求家长带自己的子女回家,告学生恶状,造成学生、家长记恨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也使家长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反过来影响学生,形成对教师的负面影响。第三,一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过于放纵学生,忽视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小缺点,没有看到这些缺点与错误若任其发展可能会给学生本人带来严重后果,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留下隐患,对班纪班风造成恶劣影响,无原则地姑息、迁就学生,以至于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培养,人格扭曲。
四、人格健康的标准及人格教育的内容
有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优良的人格系统应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3)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4)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5)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6)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7)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8)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9)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10)热情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
针对上述标准,我们应该在人格教育方面做好以下工作:(1)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品德不良的青少年与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他们由于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危害于他人,因而经常受到批评、训斥甚至严厉的处罚。这种学生一方面对教师容易产生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在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因此故意和教师对着干,曲解教师意图,恶化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任你教师如何帮助批评,就是不改连自己都认识到的错误,久而久之,失去人的尊严,丧失自尊自强自信的良好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和评价品德不良的学生,尽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不单从学习上评价学生成绩。可尝试以下做法:第一,平时尽可能多地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期中期末考后进行优秀学生评选的同时,也注意表彰一批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是学习不理想,但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第二,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如成立课外板报小组、学科兴趣小组、班级篮球队等。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的点滴进步得到肯定,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师生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2)提高道德认识,讲究教育方法。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的欠缺,不讲原则地哥们义气,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企图时及时加以辨别和制止,在行动后也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形成自我分析的态度。要组织舆论,使学生的行为随时得到提醒和督促,从而提高行为的评价能力。教师要赏罚分明,使学生由于正确的行为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由于错误的行为而产生情感上的内疚,从而形成正确是非观念和是非感。(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自重、自强是人格特征中的核心。而自尊又是第一位的。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它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自尊和集体荣誉感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自尊心受到摧残,就会有自卑,就会置集体的利益而不顾,或是盲目自卑,或是狂妄自大,极度倔强,刻板固执,心理扭曲。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如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野炊郊游等,让学生的自尊心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树立,同时严禁教师用挖苦、讽刺和简单的工作方法教育学生。要进行师德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4)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人格,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不同,其行动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讲究教育机智,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敬业爱岗,要把热爱学生作为教师必备的职业品德,做到爱生善导。学校要求各年级组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与不同的帮助,采用个别谈话,家访等方式。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教师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除了要会教书,也要有育人的能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还要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自我调控的自制能力。要讲究方法,用心做事。教师授业解惑的本质是通过学历形成的过程去积极地谋求人格的形成。只有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会生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石”和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体力与智力获得广泛的充分的自由发展。这也包括人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意识倾向、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包括人格发展。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人格,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同时还包括能体现个人尊严、义务的特质。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人的素质好不好,与其人格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素养不健全,其文化、智能、品德、劳动、生理等方面的素质也难以发展。素质强调的是人的本性及其稳定的素养或特性,而人格是强调在素质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品质的底蕴,提高到社会品格的层面上来考虑人的素养。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着重从教育方向上对教育进行面上的规范的话,则人格教育则着重向纵深开掘,立足于深层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培养的圣殿。新课标本着素质教育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为宗旨。
二、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及迫切性
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伴随着科学文化涌入校园。唯我主义,享乐主义在不少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学校和教师存在重智育,轻人格的培养,忽视人格建塑,导致学生奇型发展。青少年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脆弱,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教育,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陷入混乱,使人格出现低落甚至扭曲、变态。在这些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没有学习习惯,学习、工作懒散,意志薄弱,好交一些思想、学习都存在一定问题的朋友,讲吃讲玩,随意损坏公物,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且屡教不改,说谎,抽烟、旷课、自私、狂妄冷漠。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成为“垮掉的一代”。可以说,一个没有人格的公民,实际上是一个素质低下的公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类公民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就一个国家来说,人格教育成功与否,是公民整体素质优劣的主要标志。反之,如果我们注重人格教育,利用青少年较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及时的人格教育,就可以在素质的“质”上有一个较大提高,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上乘的境界,在人格上有一个高尚的品格,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人格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学生生活在现实中,社会上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各种思潮、各种信息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无一不是社会环境的反映。图书、电视、互联网等等传播媒体都使学生接受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使学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但也有不少是不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内容。我校就发生过学生因“网上聊天”私自跑到外地“会友”长达一月,后经家长、学校多方了解、调查后到外地将其接回的情况。
2、家庭的不良教育:有调查材料显示,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常有下列情况:(1)家庭结构欠完善,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2)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养而不教。一些家庭不论孩子与别人发生什么事,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正确,盲目地、无原则地抬自己孩子的头。(3)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得不到关心,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是产生品德问题的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工作的缺陷表现在:第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片面理解人的发展,重智轻德,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科任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简化为纯粹的知识传授者,班主任将自己的工作简化为纯粹的监视者。不管学生的人格发展,只要学生在学校没有“出事”就万事大吉。没有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有的老师甚至连班会都不要了,排上这样那样的课,美其名曰“补课”。也有的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少部分有升学潜力的学生,放弃对其他学生的教育,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这些学生往往蜕变为品德不良者,反过来形成团伙对班级班风构成严重威胁。第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循序善导,而是恶语伤人,挖苦打击,动輒撵出教室,体罚学生。也有的教师把请家长作为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一大法宝,频繁请家长,家长来了不是本着教育为目的,而是简单地要求家长带自己的子女回家,告学生恶状,造成学生、家长记恨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也使家长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反过来影响学生,形成对教师的负面影响。第三,一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过于放纵学生,忽视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小缺点,没有看到这些缺点与错误若任其发展可能会给学生本人带来严重后果,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留下隐患,对班纪班风造成恶劣影响,无原则地姑息、迁就学生,以至于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培养,人格扭曲。
四、人格健康的标准及人格教育的内容
有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优良的人格系统应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3)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4)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5)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6)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7)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8)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9)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10)热情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
针对上述标准,我们应该在人格教育方面做好以下工作:(1)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品德不良的青少年与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他们由于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危害于他人,因而经常受到批评、训斥甚至严厉的处罚。这种学生一方面对教师容易产生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在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因此故意和教师对着干,曲解教师意图,恶化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任你教师如何帮助批评,就是不改连自己都认识到的错误,久而久之,失去人的尊严,丧失自尊自强自信的良好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和评价品德不良的学生,尽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不单从学习上评价学生成绩。可尝试以下做法:第一,平时尽可能多地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期中期末考后进行优秀学生评选的同时,也注意表彰一批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是学习不理想,但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第二,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如成立课外板报小组、学科兴趣小组、班级篮球队等。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的点滴进步得到肯定,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师生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2)提高道德认识,讲究教育方法。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的欠缺,不讲原则地哥们义气,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企图时及时加以辨别和制止,在行动后也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形成自我分析的态度。要组织舆论,使学生的行为随时得到提醒和督促,从而提高行为的评价能力。教师要赏罚分明,使学生由于正确的行为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由于错误的行为而产生情感上的内疚,从而形成正确是非观念和是非感。(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自重、自强是人格特征中的核心。而自尊又是第一位的。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情感,它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自尊和集体荣誉感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自尊心受到摧残,就会有自卑,就会置集体的利益而不顾,或是盲目自卑,或是狂妄自大,极度倔强,刻板固执,心理扭曲。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如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野炊郊游等,让学生的自尊心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树立,同时严禁教师用挖苦、讽刺和简单的工作方法教育学生。要进行师德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4)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人格,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不同,其行动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讲究教育机智,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敬业爱岗,要把热爱学生作为教师必备的职业品德,做到爱生善导。学校要求各年级组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与不同的帮助,采用个别谈话,家访等方式。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教师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除了要会教书,也要有育人的能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还要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自我调控的自制能力。要讲究方法,用心做事。教师授业解惑的本质是通过学历形成的过程去积极地谋求人格的形成。只有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会生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石”和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