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多一些“美味”
发布时间:2014/03/17
374次查看
那天偶然读了一则故事,感触颇深。
两位好木匠用雕刻老鼠的办法来比试谁是“天下第一”。
第一位木匠雕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第二位木匠雕刻的远看勉强是一只老鼠,近看也只有三分相像。当人们认为获胜者是第一位木匠时,另一位木匠却提出了抗议:“老鼠雕刻的像不像,谁能比猫更有发言权呢?”人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抱来几只猫。那只几只猫扑向了那只不像“老鼠”的老鼠,又是撕扯又是啃咬,争得不可开交,而另一只逼真的“老鼠”却被冷落在一旁。结果第二位木匠成了“天下第一”。
当人们迷惑不解地问其奥秘时,第二位木匠笑着说:“道理其实很简单,外形和美味相比猫更感兴趣的是后者,因此我用鱼骨作为雕刻材料----”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色”、“特色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校一较高下的杀手锏,于是从“尊重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到“艺术特色”、“英语特色”、“微机特色”-----教育的百花园里顿时变得“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可是在借鉴、尝试、探索、实践、推广具体教育环节的同时,却往往热衷于在外在表现上下功夫,忽略了美味品味等内涵的东西,不仅鲜有特色,还长落个“做秀”的尴尬。两个木匠比武的故事不仅正好点中了时下一些教育活动的要害,也说明教育其实也应多些“美味”。只有“内外兼修”,让每一个教育环节“中看更中吃”,教育活动才会魅力十足。
要做到这点,首先,育人者应尊重孩子们的“口味”差异,巧妙组合,让各种施教条件成为“美味素材”;其次,育人者应精通施教过程中的“趣味”生成,创新情景,让各种施教内容凸显“风味特色”;再者,育人者应追求施教技艺的“风味”形成,自我提升,让自身个性条件变成“特色小吃”。
总之,让教育多一些“美味”,使学生们“有滋有味”的享受教育,学生们才会自主的汲取各种“成长营养”,才会逐步成长为不同品味的健康人才。
两位好木匠用雕刻老鼠的办法来比试谁是“天下第一”。
第一位木匠雕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第二位木匠雕刻的远看勉强是一只老鼠,近看也只有三分相像。当人们认为获胜者是第一位木匠时,另一位木匠却提出了抗议:“老鼠雕刻的像不像,谁能比猫更有发言权呢?”人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抱来几只猫。那只几只猫扑向了那只不像“老鼠”的老鼠,又是撕扯又是啃咬,争得不可开交,而另一只逼真的“老鼠”却被冷落在一旁。结果第二位木匠成了“天下第一”。
当人们迷惑不解地问其奥秘时,第二位木匠笑着说:“道理其实很简单,外形和美味相比猫更感兴趣的是后者,因此我用鱼骨作为雕刻材料----”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色”、“特色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校一较高下的杀手锏,于是从“尊重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到“艺术特色”、“英语特色”、“微机特色”-----教育的百花园里顿时变得“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可是在借鉴、尝试、探索、实践、推广具体教育环节的同时,却往往热衷于在外在表现上下功夫,忽略了美味品味等内涵的东西,不仅鲜有特色,还长落个“做秀”的尴尬。两个木匠比武的故事不仅正好点中了时下一些教育活动的要害,也说明教育其实也应多些“美味”。只有“内外兼修”,让每一个教育环节“中看更中吃”,教育活动才会魅力十足。
要做到这点,首先,育人者应尊重孩子们的“口味”差异,巧妙组合,让各种施教条件成为“美味素材”;其次,育人者应精通施教过程中的“趣味”生成,创新情景,让各种施教内容凸显“风味特色”;再者,育人者应追求施教技艺的“风味”形成,自我提升,让自身个性条件变成“特色小吃”。
总之,让教育多一些“美味”,使学生们“有滋有味”的享受教育,学生们才会自主的汲取各种“成长营养”,才会逐步成长为不同品味的健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