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张斌平

北京市第五中学【学校首页】

  • 中文名

    张斌平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校长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教育永远是农业不是工业

发布时间:2016/10/19 315次查看

张斌平的课从头到尾都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大量丰富的史料会以图片、数据、表格等方式展现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提到鸦片战争,初中生会说,这是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但作为高中生,这样的回答就太肤浅了。让我们先看看西方社会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是英政府维护鸦片贸易的手段;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观点是,鸦片战争是为了决定东西方应有的商务关系;费正清表示,英国想通过鸦片战争建立和中国平等的国家关系;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认为,鸦片战争是中英双方在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冲突。你们认同哪种观点?”

在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堂历史课上,张斌平抛出“如何解读鸦片战争”的问题后,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怎么能站在英国的角度看侵略?”“鸦片贸易是正常的商务关系吗?”

在大家迫切地等待老师揭开谜底时,张斌平却卖了个关子。“你们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说明你们对鸦片战争的背景了解还不全面,那么我们从虎门销烟开始讲起……”

课后张斌平向记者解释,这是教学策略。“我不是让学生选唯一的答案,引起他们思考的兴趣才是教学点所在。”这也是他在近二十年的历史教学中形成的特色。

“对历史的认识,如果不是学生思考得来的,很容易被抛到脑后。他们若不通过正常的学校教育渠道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深化,将来可能影响到他们为人处世的判断和选择。”对此,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幕给张斌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美国是什么样的,下面学生都不爱听,有几个学生还反驳老师,‘你去过美国吗?你知道美国是什么样吗?’”

在他看来,电影中的片段恰恰反映了,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产生既符合时代又不违背历史的思考。“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三十年多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也受到影响,他们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况,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又认识不清,这影响到他们对当前很多国际时事的判断。”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光靠老师侃侃而谈唱独角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课堂。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太多元了,形成他们思维的触点很多,但行动力比较弱。很多想法没有及时得到浇灌,就像种子一样死掉了。”认识到这点后,张斌平开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然后老师再对他们“拔高”。

因此,张斌平的课从头到尾都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想在他的课上发会呆、干点其他事,似乎很难。大量丰富的史料会以图片、数据、表格等方式展现出来,吸引眼球的同时,也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让学生上讲台以及各种自由讨论环节的设置,也刺激着学生的表达欲。

“若想形成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老师自己的视野要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老师积累学科素养。”张斌平对学科素养有自己的看法,学科素养不等于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对一个老师来说无法穷尽,但多多益善。“在教师掌握的资料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对同样的问题,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会形成不一样的教学逻辑和教学设计,学生所获得的内容和思维也会不一样。”他说。

名师访谈

教育永远是农业不是工业

记者:你这样的70后特级教师并不多,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斌平:可能是冥冥之中兴趣在主导吧。我中学时代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填报大学志愿时,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让我填报的一志愿都是政法类院校。临时提交志愿表的时候,老师说最好志愿表上不要空缺,让我把提前批次也给报上,就这样我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最后误打误撞就被提前批次录取了。后来在大学期间,专业所学也没有荒废,当年实习时,我们12个实习生来五中,只有我一个被留下来了。在90年代的社会波动下,别的行业诱惑力更大,到目前为止,同学中有近一半转行不做老师了,但我还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上。

记者:你执教近二十年了,现在的学生和上世纪末相比,有什么不同?

张斌平:我刚工作时,感觉好学生似乎各方面发展都很平衡,成绩好,待人接物也不错。可是现在的孩子,有特长的多,但全面发展的少。这可能与家长从小给他们报各种培训班有关。另外,现在的社会环境也造成孩子比较封闭孤独。抛开学业来看,学生各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这也加大了老师因材施教的难度。所以,我一直强调,教育永远是农业,不是工业,不能采用标准化流水线的教育方式,要一棵苗一棵苗地养护。

记者:感觉你的课比较讲究严谨,现在很多历史教学会采用幽默、讲段子方法,你是否会借鉴?

张斌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我自己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它是对过去方方面面的反思所形成的学科体系,反思是这门学科的本质。对教学来说,关键点也是教学生思考。兴趣点要产生在思考点上。现在很多老师也在通过娱乐的、花哨的、趣味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有些方式,我是不太认同的。很多怪、奇、新的方式,我觉得是对历史庸俗化的解释,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借鉴和思考能力。

记者:历史也是高考科目,现在高考改革不断推进,你对高考改革有什么看法?

张斌平:高考要解决的问题,是给这个年龄段的人,在社会中流通的平台和机会。高考的成功与否,在于它提供的这个流通平台公不公平,合不合适。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我理解应该是降低高考在社会中的地位。它应该是政府维持社会公平,扶助弱势群体的工具和平台。培养人才应该有更多通道。刚刚公布的中央决定已经清晰地宣示了高考改革的目的和路径,顺利实施改革,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创新人才的涌出会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记者: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文综的总分值从300分提高至320分,你觉得在历史学科上是否应该增加分值,或增加教学比重?

张斌平:增加分值只是风向标,表明这些学科的学习应该加强,而不是说这些学科更重要。我预计,文综增加20分的分值,会根据题目有机动性变化,分值到底是加在哪门学科上,会有弹性,但不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历史学科目前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可以了,与国外差别不大。

才能培养他们变为成熟和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