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2025春高中下学期精品课件

牟高琴

自贡市第二十二中学校【学校首页】

  • 中文名

    牟高琴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校长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一直在路上——自流井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景扫描

发布时间:2016/09/06 814次查看

继2007年在全市率先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以来,自流井教育又顺利通过“两基”国检,连获“三个先进”:全省首批教育工作先进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当前,自流井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统筹均衡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在动态均衡中追求品质、彰显特色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师生一辈子依恋的地方。教育工作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自流井区不断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尤其是内涵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全区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队伍打造、教育质量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自流井模式”特色和成效逐步显现。

抓早抓牢

全域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自流井区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

其实,在较早之前,自流井区委、区政府就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科教兴区、教育强区”的基础工程,摆在适度超前的战略地位,“办好义务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区委书记龙腾鑫指出,“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全域城镇化、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

区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区长张序指出,坚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城乡一体,全域统筹”,让整个自流井区教育动了起来。建立起整体联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区级部门“结对”帮扶学校等制度。形成了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统筹管理、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自流井区还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明确了区政府与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的职责,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切实发挥各级监督作用,严格实行效能问责。并开展责任区督导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校长工作目标考核及任免重要依据,推动全区学校管理运行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生本启发课改

力促教育公平

进一步优化校点布局

教育均衡,落脚在学校。合理布局学校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着眼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学校资源等多种因素,全面统筹,科学谋划。自流井区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思路,进一步优化校点布局。

“十二五”期间,自流井区撤销学校1所(保留校点),搬迁学校1所,在舒坪物流产业园区规划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高新区规划并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近年来,经过区划调整和全市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全区教育结构更加完善。

自流井区坚持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确保适龄儿童100%依法入学。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及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省级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各初中,比例逐年提高。

同时,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同城待遇。近三年来,全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累计达7309人。

改善办学条件

校园展新姿

标准化的塑胶跑道、每间教室装有一体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自贡农村学校会如此现代化。

“现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真是和以前不一样了”,位于仲权镇的德铭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伴随着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学校教学装备仪器条件变化很大,“我们也用上了一体机,老师们不用再‘吃’粉笔灰,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接受现代化的教学。”

利用一体机,农村老师还能在班级里开展更丰富的活动,“可以给学生放放电影,听听英语歌曲,甚至开一堂主题班会活动,这可是以前做梦都在想啊。”自流井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老师们和学生们的“梦”照进现实。

农村学校的操场,也不是你想象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自贡市二十二中的操场上,塑胶跑道、绿色草坪,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看到学生们锻炼的身影,老师们也被带动起来,加入其中。”

保障均衡发展,资金投入是根本。在教育的经费投入上,自流井区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学校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副区长曹泽均介绍了自流井区近年来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情况:2012年至2014年,全区义务教育预算内支出近4.27亿元,平均年增长36.49%,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40.67%、44.87%,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年均分别增长8.3%、12.04%,教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7.45%。

城乡教育一体

让农村学校受青睐

当然,仅仅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远远不够,“硬件”之外的“软件”同样需要整体提升,齐头并进。

自流井区在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这是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在二十二中校长牟高琴看来,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教育均衡发展犹如满满的“正能量”,让老师有了归属感,让学生有了幸福感。“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阅读面窄是很大的问题,”牟高琴说,现在学校的图书室有了标准配备,由以前的藏书4千册增加到4万册,“为了让图书充分利用起来,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书柜,将图书分散到每个班级,并定期轮换。”

图书的成倍增长,得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同样,优质的师资,更是为学校发展倍添动力。近三年,自流井区通过公招、选聘、选调等渠道补充教师209人,80%以上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这一点,牟高琴深有体会,“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学校到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去年就到了川师大和西华师大,这些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学校来。”选择到农村来,除了农村教师待遇得到保障外,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教学设备与城区学校差距并不明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留得住人”,这是让牟高琴更看重的事。

从2013年起,自贡市二十二中就建立了“名师工作室”,通过一线教师的引领、示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前是一本教案不变就可以教上几十年,现在是以‘学’为中心,根据学生情况,做不同的PPT教程,”牟高琴说,课堂教学的改革遵循了教育规律,回归教育起点,让老师“不折腾”,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校的课改走在前面,这也让我们年轻的老师更有积极性,”邓超老师告诉记者,老师的课堂设计跟着改变,提出“导学课”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校每一天、每一堂课,都有目标和收获。”

专家“智”造基层教育

攻破城乡教育均衡壁垒

“老虎扑人的这一个动作,文章中就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在荣边镇的三十五中小学部的一堂语文课上,来自塘坎上小学的孙方伟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武松打虎》。这也是自流井区教育党委立足实际开展的城乡学校支部共同体党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的一次实践。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古代白话文是一个难点,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希望能引导他们如何读好一篇古文,”孙方伟说,“而且这样的文章篇幅长,通过其中一个点,交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古人用语精炼,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作为自流井区教育专家工作站的一员,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孙方伟坚持到乡村小学“送教”已经有两年时间,“我们还与乡镇学校的老师结对,不断地进行沟通、联系,让乡镇的老师得到更好地成长,更快适应新的教育观念。”

自流井区成立的全市首个区县“教育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带动优质师资共享,也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教研水平。

“优秀的老师来到学校,不仅听课、评课,还为孩子们上课,这样的经验很宝贵,让我们年轻老师受益匪浅。”三十五中小学部的老师说到。

在孙方伟老师看来,在乡镇有着一大批基本功好的老师,“如何让他们得到提升,通过送教活动,能敏锐捕捉到年轻老师在教学中的问题,然后提出对策,进行帮扶,带动交流和共享共进。

城乡教育“手拉手”,牵起了均衡发展的两头。

自流井区教育党委以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为基础,创新举措建成城乡学校支部共同体7对,辖区内各学校党组织党员结成对子200余对,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在城乡交流,促进均衡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教育专家工作站”的3个工作室有25名专家结对帮扶青年教师52名。每位学员和教育专家签订了为期2年的帮带合同,结成了师徒关系。组织名、优及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帮扶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特色推进

校门外的“第二课堂”

“采摘柑橘、挖红薯,”校园变身学生们的“开心农场”……作为全市首个城区小学生劳技实践教育基地,曾家岩小学的“禾园”定期开展内容丰富的劳技实践活动,成为自流井区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常态化、校本化和课程化的一个缩影。

“禾园”占地3亩,自2013年10月开园以来,由自流井区城区小学认领并耕种。“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知识,了解技能,感悟道理,养成习惯,形成意识”,这成为“禾园”建立的初衷。而随着一项项丰富活动的开展,成为了学校校门外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自流井区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方针,立足校本和课堂,强化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着重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以生动的德育实践活动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学校着力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确立了‘明德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德铭中学副校长刘学成告诉记者,该校新生进校园的第一节课,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参观卢德铭陈列室,“让新生接受开学教育,增加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获得感悟。”此外,学校结合开展“英雄在我身边”主题活动、“清明祭扫、缅怀先烈”等,并将其列入校本教材。评选“明德”之星,已成为学校传统特色活动。

自流井区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形成了一批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艺体教育品牌,如檀木林小学的合唱,塘坎上小学的校园集体舞,解放路中学的传统器乐,红旗小学的文学社,六中、东方小学等校的足球,汇东实验学校的跳水,汇西小学的棋类、育英小学的游泳等,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舞台。

全区学校常态化、多元化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积极促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在快乐实践中增德长能,历练成长。

个性鲜明

凸显“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

什么样的校园,是学生们喜欢的校园?

在自流井区的学校版图上,“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景观正慢慢凸显,生动表达着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位于自流井区仲权镇仲权村的德铭中学,座落在风景优美的金星河畔。该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出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浸染其中,形成了“崇德·求实·致善 ”的校风,“厚德?求新?致知”的教风,“立德·求真·致远”的学风。

2013年,全市校园文化工作现场交流会就开到了德铭中学现场。作为自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建于校内的卢德铭烈士事迹陈列室的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以生动的活动为载体,认真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学校师生的字画作品,能够挂在学校的走廊上,甚至教学办公室内。”在自贡市二十二中,校园的“廊道文化”很“接地气”,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

檀木林小学“厚重而清新的檀木文化”,汇东实验学校的“汇仁立人 阳光教育”,塘坎上小学“智慧教育”,舒坪小学“和雅教育”……众多特色校园文化个性鲜明、生机焕发。

近年来,自流井区各学校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积淀和特色元素,用心梳理学校自身发展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校园。注重顶层设计,精神引领;注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探索形成了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点面结合”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自流井模式”。校园文化已然成为滋养师生心灵、生发教育理想、提升教育品格的重要力量。

立德树人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特别是基础教育,关乎家庭、社会、国家的未来。“对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副区长曹泽均说。

“均衡,不是简单的资源聚集,而是在动态中不懈的追求品质和特色,做得更好,抓得更扎实。”自流井区教育局副局长吕强告诉记者,均衡教育最大的困难是投入不足,而这在自流井区得到了高度重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薄弱学校和环节,让城乡教育基本均衡。”

而这样的经费投入在曹泽均看来,是没有“封顶”的,是按教育实际需求足额及时保障。“办好教育是政府的本职,否则就是失职。”

接下来,自流井区还将继续优化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弥补发展中的不足,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曹泽均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品质和特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