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熊礼才

湖北省沙市中学【学校首页】

  • 中文名

    熊礼才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未知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弘扬"习坎"精神培养精英人才

发布时间:2014/01/13 661次查看

——湖北省沙市中学校长邓北平访谈录

题记:《彖转》中语:“习坎。”大水流淌在崇山峻岭,幻化成急流险滩,它前行的路线虽然弯弯曲曲,然而胸中自有诚信,奔向大海的方向决不改变,坚定的意志维护着内心的光明亨通。而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地处荆楚文化腹地的历史名校——湖北省沙市中学(原沙市三中),在七十余年风雨兼程中,始终将“习坎”精神尊为一种信念,将“上善若水”作为自己的行事作风。他们教育学生处在艰难困顿之中也要胸怀开阔,信念坚定;他们的管理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有着最为谦虚的美德。校长邓北平说,这是一种“柔德”,一种“上善”。可以说,沙市中学人活在一种淳朴却又高尚的精神境界中,而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在寻找的“校园文化”吗? 

问:湖北省沙市中学是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荆楚名校。您对当今以“文化”来衡量一所名校之名这样一种现象,有怎样的看法? 

邓校长:每个学校的文化都有她的根,所以谈到一个学校文化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她文化的根在哪里。一种本地文化对学校的影响是浸在血脉当中的,那是无法改变的,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之根。而作为名校,她的工作就是把这种文化发掘出来,弘扬开来,加以创新,然后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是一种职责。 

文化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一种人文精神,需要靠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实践当中形成一种价值理念、价值取向、精神取向。“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比较时髦的话题。靠什么持续发展?靠文化!而这种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搞搞绿化、美化,做做活动等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应该是植入师生骨子里的精神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对于现在的学校来讲,越来越重要。也许因为学校所处地理、经济、政治环境不同而校长所侧重的事情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可持续发展。而学校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取向,决定了能否可持续发展。一些历史名校,她可能一两年内被一些后起之秀在某一方面超过。但是他们的文化根基是不可能动摇的,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从长远来讲,他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所以,看到现在社会上一些有思想的人士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很高兴。 

我曾多次到知名学校去取经学习。那些学校的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胆识气度,他们的视野都让我由衷地赞叹。你和他们打交道,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傲气,但不是骄傲,而是骨子里散发的一种傲然之气,是文化衬托出的一种底蕴,是一种大气。名校的老师有这样高的素质,原因何在?其实,就是学校的文化问题。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渲染,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她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被大家接受,被大家认同。 

所以,我非常同意,衡量一所学校是不是名校,就是要看她的文化积淀。另外,我认为名校的存在应该有她更大的价值和使命感,这就是她的社会职责。因为她要起到领军作用、辐射作用。名校应该告诉大家学校文化是怎么回事,怎么去传承、创新,怎么发挥作用。这样做,她也会从中感受到很多乐趣和成功感。作为名校,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对现代教育的审视,对教育发展的预见和预测。严格地说,现在的校长要具备对教育预见性和预测性的胆略和能力,这才是称职的校长。 

问:湖北省沙市中学作为根植于湖北的历史老校,怎样去挖掘特有的历史文化来为己所用,并使学校成为可持续发展名校的? 

邓校长:我认为,连续几年教学成绩优秀的学校只能是一个好学校,而不能成为名校。区别就在于她有没有深层次的文化根基,很幸运沙市中学留下了“习坎”精神这笔宝贵财富。“习坎楼”是我们校园内一个很有历史的建筑。是当时任校长的汪奠基先生题名的教师办公楼。虽然那幢楼早已经不存在了,但“习坎楼”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习坎”二字早成了沙市中学的代名词。近两年,我们挖掘、整理、提炼了“习坎精神”,并以此来自励、自许,这已经是沙市中学的魂。 

“习坎精神”的延续,目的是激励沙中人要有坚强的信念,即使处在艰难困顿之中也要胸怀开阔,信念坚定,内心诚实而能看到光明、亨通。这样才能“克难履艰,自强不息”。另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又提出了“砥砺德行,上善若水”作为沙中人的行为准则: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做教育,也要这样,要体现出一种服务精神,尤其是一所名校,更应该体现出一种服务者的心态。 

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想还是要在不同的办学时期,要想办法把文化这个内在的抽象事物转化到可操作的层面。一个制度,一个规定,一个方案,一个活动,都可以体现出学校的物质文化乃至精神文化特色。任何一届领导的工作就是结合时代,结合校情,将已有的文化外化。当你走进一所历史名校的校园,首先你会感觉到的就是一种氛围,你马上会进入到那种文化当中。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问: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搞学校文化建设是很好,但是要承担很多风险,为了规避风险,所以有些学校也就是走走形式。沙市中学是怎样面对压力,并将文化建设进行到底的? 

邓校长: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事实上,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学校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是文化建设。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最高层次的管理是文化管理,从学校内涵发展的角度讲,最重要的工作是文化建设。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沙市中学怎么可能出那么多院士?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启示。 

那么,到底该怎样搞学校文化建设?我认为: 

首先,要确定学校文化核心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这个问题前边已经讲过。 

第二,要全身心地融入进去,要对学校文化的价值有认同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人说学校能够取得成绩是名师在发挥关键作用,而事实上名师和学校的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轮子,是这两个轮子在驾驭学校向前进。“名校之名在于文化,名校之名在于名师,名校之名在于名校友”,而只有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教师、学生,才能够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名师、名校友。反过来,名师、名校友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和学校的知名度,沙市中学正是按照这样的轨迹走过来的。作为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融入到学校的文化氛围之中,并且要努力地去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第三,要创新,进入文化的外化过程。没有这种外化过程,文化就是空的东西。只有将外化做好,才能使它深入人心。而这一切,只需要从很小事的做起。一张报纸、一个景观等很平常的东西,就可以将一种文化融合在里边然后外现出来。 

问:沙市中学的文化核心之一是“上善若水”,当她体现到学校的工作中时,您诠释为一种服务精神。这种服务精神是怎样体现在各项工作中的? 

邓校长: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一种很让人佩服和向往的精神,我也只是尽己所能在做好学校的服务工作,为教职工、学生提供一种友善,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上任至今,我很少有双休日,不是走访,就是调研,成天围着学校转,“有事三遍转,无事转三遍”成为了校领导班子的口头禅,也成为我的工作常规。我们这样做,就是要尽可能地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生、老师、家长所思、所想、所做。只有掌握了一线的材料,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师生提供最优的服务,用我的工作作风引领教师的教风,以教风促学风,从而形成优良的校风。校长把友善传递给教师,彼此成为朋友,教师把友善、爱传递给学生,彼此成为良师益友,学校会变成为一个友善的空间,班级充满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间讲合作交际,讲沟通对话,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怎么不成人成才。 

问:正如您所讲,构建学校文化要经过了解、认同、创新三个阶段。在了解、认同过后,创新阶段应该实践于一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邓校长:是这样的。我们在一线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多种途径弘扬“习坎精神”。通过各种活动,从实践上诠释“砥砺德行、上善若水、克难履艰、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使这一精神入脑、入心、见行,从而得到进一步张扬。而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们建立了“筑就学生终身发展高起点,建立教师主动发展好平台,争创学校持续发展优环境”的整体价值观框架。 

在实践“筑就学生终身发展的高起点”过程中,我们提出:沙市中学作为一所名校,我们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从沙市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应该是各界的精英。虽然现在是“大众教育”的时代,但是沙市中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公民、优异的人才,他们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满自信、个性张扬、素质优良,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更应该具备精英气质、领袖气质。 

按照“精英人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就为教师、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我和不少青年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常听到他们感叹学习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有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提高成绩。于是,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较高标准的学习常规和较为科学的学法指导,并重点开展了学习反思活动,要求他们能够有监督、评价、提升自身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学习反思,他们会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轨迹,然后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实践“建立教师主动发展好平台”过程中,我们提出,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智慧型师资是我们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目标。为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我们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启动“名师工程”,表彰“习坎名师”,不断推出一批教育教学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培训班教学的有效形式,以活动为平台,展现和提升青年教师的素养,促进青年教师的多样化发展;建立和落实过程评价体系,对不适应教学,或者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实行淘汰;教研工作进一步关注身边,关注校本,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校发展的目的。 

总之,学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教师的主动发展搭建一个好平台。而一个教师能够在沙市中学任教,他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那就是除了必备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三点:人格、智慧、爱心。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一位教师具备了人格、智慧、爱心这三个元素之后,他才能够真正地去教书育人。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当一个人充分认识了自己之后,他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会去努力战胜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利于不败之地。就是所谓的胜己者,才能胜天下。所以,我在教师之中大力倡导反思精神,并基本上形成了反思制度。这个反思制度,被大家调侃地戏称为“邓氏反思法”。事实上,我试图引导大家不断地反思自我,检讨自我,改善自我,战胜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逐渐转变为具有高尚人格、充满智慧、拥有爱心的合格沙市中学教师,并通过这种反思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惠及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把这种反思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同并学会反思。 

问:子有“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三个具体问题来鞭策自己。那么,沙市中学的反思工作是如何具体开展的?如何通过反思,达到让教师检讨自我,改善自我,战胜自我,并且最终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呢? 

邓校长:我们的反思工作是这样具体进行的:我们怎样在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效果如何?我们如何改进?通过这样整体性的反思,引导教师在对过往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寻找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得到更新,方法不断得到改进,行为不断受到调控,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思想不断得以完善,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教师们通过笔录反思、录像反思(微格教学)、说课反思、对话反思、结伴反思、问卷反思、随机反思、系统反思这九个方式,对自己一个阶段、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连串的事件,按照我们推行的六步法来进行整体反思。当然,值得去反思的“教学事件”不可能时时有、天天有,但不可能长期没有。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他的课堂长期没发生教学事件,那将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然,对于教学事件认识,也需要老师们去不断学习。“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们的教学事件意识不会凭空而来,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增强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才有可能更加敏锐地察觉出自己教学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客观地讲,我们的许多教师负担都很重,大家很累,很忙,他们可以列举出一大堆的理由不去读书,不去学习。但我想说的是,读书和学习,因为艰难,才显得高贵。只有那些真正保持了“阅读”或“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反思”或“研究”状态;也只有那些真正提升了自己的反思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智慧的教师。 

反思是痛苦的、艰难的,但也是必需的、愉悦的。说痛苦、艰难,是因为它需要知识储备、文化积累、个性修炼,人认识自我比什么都难;说必需、愉悦,是因为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就是不断地同自我作较量的过程,也就是在不停地对自我进行“正、反、和”的修炼,当我们达到“和”的状态时,我们就是愉悦的。 

问:“筑就学生终身发展高起点,建立教师主动发展好平台,争创学校持续发展优环境”是学校的整体价值观框架。前两个已经介绍过,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优环境”似乎是更加重要的一点,也是很难实现的一点。 

邓校长:的确是这样。争创学校持续发展优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难并不代表没办法做。 

沙市中学人所尊崇的是“习坎”精神,就是一种克难履艰的精神。近两年来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以人为本,尊重教职工,全面关心教职工。 

作为校长,我以为必须树立“服务教职工需求”的管理理念,除了服务他们的生活需求,让他们生活得质量高一点,生活得体面一些,更重要的是通过服务,尊重和提升他们作为“生命体”的价值,让他们有归属感、成功感。一是,真诚地赞赏我们的老师。每次在月总结会、学期总结会、学年总结会上,我会点名表扬所有各方面有成绩的教职工,哪怕是一件工作有五十人做得出色,我都会一一把他们的名字念出来,把发自内心的赞赏送给他们;二是,在报刊和学校宣传栏,宣传学校的骨干教师、名师,让社会、家长认可,仰慕他们;三是,逢年过节向他们发送慰问与祝贺短信;四是,安排在每位教职工的生日送上一束鲜花祝福;五是,教职工生病住院,无论多忙,我都要亲自登门看望;同时,我经常与一线教师谈心、聊天,了解他们最近一段事件的状况。这不仅及时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教师主体地位的上升。现在学校每做一项较大决定之前都会广泛征集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重大决定要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当然这是要实实在在做的事情,可能每一位领导都意识到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还停留在“请你论证我正确”的格调上。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们严格要求每一位领导都要认真听取教师们的真实呼声,恳切的吸取大家的意见,努力调动教师的主体意识。 

其次,加强学习,建学习型校园。 

我认为学校并不是天然的学习型组织。有一句话叫“从有字之书中得学问,不如从无字之书中求真理”。所以,我经常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与老师们交流。重视校报、校园网的积极引导作用,创办《习坎文摘》,将我自己平常收集、摘录的好文章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编辑出来,与教职工们“一起来学习”。 

再次,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服务意识,但是学校管理在服务学生和教师需求的同时,还要用适当的规范来督促他们的行为。在管理上,实行班级、年级教学目标管理,在评价上,改终端评价为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把规范教师备课、上课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教学顾问室,聘请知名度高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担任学校教学顾问,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比武、上汇报课;请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优质课,并且大力推动评课、议课制度。 

最后,协调关系,创和谐办学环境。 

我们在工作中,还主动接受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注意协调学校及其它相关部门、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学校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问:在学生中您提倡学习反思,在教师工作中您注重教育反思。针对学校的管理,你是否也进行过相关的反思与总结呢? 

邓校长:这个当然有,可以说,反思工作是伴随我们工作始终的。针对学校目前状况,我们还有这样一些工作要做:学科教学教法指导上要抓突破、教科工作要进一步抓深入,抓扎实,抓出成果;青年教师培训上要抓突破,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尽可能展现每个青年教师的风采,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推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名师管理,发挥名师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落实名师在进修、休养等方面的待遇;要加强名师履职的管理;进一步落实观课、议课制度,让大家形成观课、议课的习惯,并把它作为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记:“惟楚有材,於斯为盛”。沙市中学地处荆楚文化发源地,这里有楚天文化经世致用的根本,对于“习坎”精神的持续沿用并发挥至极致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七十余年的历史积淀使这片静谧的校园饱盛了让人心醉的人文馨香,璀璨的智慧光芒;让人敬佩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让人神往的教育思想、精神内涵。而就在这块教育之乡的热土上,培育出了一辈辈“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