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李新义

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学校首页】

  • 中文名

    李新义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校长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李新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4/01/03 505次查看

李新义,蚌埠市第二中学校长,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从教以来,先后受到市政府记功奖励三次、嘉奖两次,获蚌埠市优秀教师、蚌埠市首届“教坛新星”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勤学善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思想,全面整合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该校工作,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为引导,继续打造该校优秀品牌。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任务

李新义认为,学校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对学生的培养,该校一直以学生为教育目的,尊重学生,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长期以来,形成了学校教育理念:“启迪学生心智,关注终身发展。”学校通过兴趣社团的方式,将学生潜在的心智激发,使其活跃,不断追求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代社会秀异分子,尤其离不开社会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和推动。”李新义特意提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注明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正是拔尖创新人才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强大的学习兴趣。”

他表示,有了强烈的兴趣和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了与智慧大师交流的能力,并汲取了先贤们深邃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他们创新的源泉,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也变得特别富有;通过自强自立,学生学会了身体力行,具备了自己独立参与社会和行事的能力,当学生不断以全人格状态投入之后,自立自强又进一步建构了学生完整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不仅使得生命价值有意义,也使得精神价值更加富足。适应社会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适应社会,通过自主学习和自强、自立铸成的大器才能有利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真正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融通。
探索特色的培养模式

该校在八十余年办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探索和推进多类型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包括教师团队、课程设计、学校理念和培养机制等系统完备和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学校倡导为每位人才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尊重学生心智成长规律,绝不传授与学生心智不合适的知识”。李新义告诉记者,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他认为,某种程度上,高中教育是规模教育,欲达到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存有一定难度。该校借助课程设置和教师团队两个环节,通过教师领悟教材、钻研学科前沿,设置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课程,根据课程设置摸清学生的兴趣倾向,再将学生在原来固定班级的基础之上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兴趣班级,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如此,一方面可以形成学生间的互间激励和兴趣深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兴趣可否持续,以同一问题激发众多学生思考,形成教学相长,教师学生共同受益。

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该校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打破学科间壁垒,实现与学生的学习对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各学科间知识的融通,也有利教师思维的拓展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思考状态。“在同一学科内部,鼓励教师以校本课程为平台,根据预调查学生的兴趣和自己的强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形成以学生兴趣为基点的学生社团,以不同的社团引领兴趣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社团共同学习和思考”。李新义举例说,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学需要消除对于传统教学中肢解文章的弊端,如果让学生通阅诸多名著,显然时间来不及,更主要的是会破坏学生兴趣,学校利用地域优势,结合学生兴趣,开设了明文化兴趣社团,突破年级、文科和理科的局限,将有兴趣的学生吸引进来,共同实地探寻明文化足迹,以此为契机,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经典作品,在这种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语文学习是对历史和现实中美的发现过程,他们主动学习能力更强。在不同学科之间,尽可能地将学生吸引到不同学科都关注的问题中来。

经过多年努力,该校已形成了以四位在岗特级教师为龙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其中国家级、省级优秀学科竞赛优秀辅导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二十余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多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该校学生中的优异人才脱颖而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该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2000年以来,该校已四次代表中国大陆参加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其中一次获二等奖、两次获四等奖。2006年以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三次。2004年高考,该校学生张沂忱获得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2011年高考,学生张泽以690分荣膺全省理科“状元”的桂冠;近10年来,该校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1999年~2010年,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竞赛中,总计1600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其中省一等奖以上一百七十余人次。

“我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虽处于摸索阶段,但从目前的初步产出效果看,应是值得继续探究和深入的。”李新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