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郭涵

北京第一零一中学【学校首页】

  • 中文名

    郭涵

    国籍

    中国

  • 民族

    性别

  • 出生地

    未知

    籍贯

    未知

  • 出生日期

    未知

    信仰

    共产主义

  • 学习经历

    未知

  • 主要职务

    校长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郭涵校长在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发言

发布时间:2013/12/16 842次查看

2011年11月23日上午,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共青团组织的全国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书记代表、中学校长代表和中学团委书记代表以及部分县教育局长和地市级团委书记代表出席主会场大会。大会在24日上午,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青团系统、教育系统代表共计3万余人参加会议。

作为共青团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所在单位的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郭涵作为全国中学校长的代表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郭涵校长以《延展学校文化,推进团的建设》为主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北京一零一中学“党建带团建”的工作。立足学校特点,深挖本校独特教育资源,将团的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党建带团建”经验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代表们纷纷表示,北京一零一中学独特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无法复制的,但是这种团建经验非常具有可借鉴性、可操作性的实际意义。

在发言的结尾,郭涵校长以浑厚圆润的女中音,饱含感情的说“北京一零一中这座矗立在民族历史废墟上的学校,预示着民族振兴的希望,也意味着青年一代对国家和人民更大的担当。我们愿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全场代表深受感染,报以热烈掌声。

郭涵校长作为全国中学校长代表做大会发言

郭涵校长以《延展学校文化,推进团的建设》为主题向与会代表介绍一零一中党建带团建经验

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郭涵和团委书记于晓冰在大会上

学校建有“101团”的淄博十中团委书记与郭涵校长亲切合影

在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延展学校文化 推进团的建设

北京一零一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 郭涵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次与各位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下面我就对我校“党建带团建”的情况作一汇报。

北京一零一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教育十大名牌中学,是2011年北京市“党建带团建”课题组的成员校。目前在校生3400人中,共有团员1618人,其中高中团员1228人,学生团支部60个,团总支5个,少先队中队12个。学校团组织在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教育工委、团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学校团建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校团委被评为共青团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校团委书记被评为北京市岗位能手。

加强共青团建设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德育为先”思想方针的重要手段。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立德树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共青团组织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团的建设的关键。学校为党建带团建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学校党总支高度重视团委的组织建设,学校选派思想过硬、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党员担任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并且增加团委书记为校务会成员。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团的工作汇报,研究共青团工作。鼓励和支持团组织与学校相关部门联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专门安排班团队活动时间和团委专项经费。

“党建带团建”的难点在于缺乏有效的载体,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党总支领导团委,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团的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此做具体汇报。

一、什么是我们学校的文化

北京一零一中学,是党在老解放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1946年3月20日,内战即将爆发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从延安派干部,抽调了一批抗大、鲁艺的教员在张家口市建立了一所完全中学。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学校几经辗转,饱受战火洗礼。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学校迁入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在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这八个字已成为校训。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全面发展的建设时期,每个阶段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殊关注。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温家宝总理、吴仪同志、曾庆红、李铁映、刘淇都曾亲临学校视察并作指示,刘少奇主席、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也分别对学校办学做出专门批示或题词。这些不但赋予了一零一中一种特殊的政治荣誉,也积淀成为“承担责任,共享光荣”的传统。

65年来,一零一中近四万名毕业生在国家各个领域担当大任:

十六大当选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中,有曾庆红、刘淇、李铁映等6人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4人担任着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张梅颖、廖晖、伍绍祖、白克明、洪虎、刘敬民等校友也曾经或仍在担任重要领导工作……

粟前明、罗东进、钱海皓、罗援等三十多位将军校友在捍卫着强大国防;

窦国仁、顾逸东、陈左宁等院士校友正领军攀登科学高峰,刚刚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冯•卡门奖的刘纪原也是我们53届的毕业生;

艺术领域,林汝为、施光南、谢飞、文兴宇等校友……

新闻传播领域,傅成励、张研农、翟树杰、胡舒立等校友……

文化领域,蓝英年、李陀等作家、翻译家……

体育领域,张琳等著名世界冠军……

这些杰出校友,在政界、军界、商界、学术界、体育界功勋卓著,他们和许许多多默默耕耘在各条战线上的一零一毕业生一起引领和推动着共和国的发展。

65年的锤炼,铸就了一零一中独特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全面育人、健康成长的育人宗旨,是一零一中经过65年历史风雨的洗礼,用民族责任、教育智慧和强大实力形成的教育内涵。爱党爱国,勇于担当的学校文化,始终为学校的发展输送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校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继承和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作为进步的根基,始终把培育学校的文化视为发展的命脉。弘扬学校文化是我校团建的重要形式。

二、我们如何在学校文化的延展中开展团建

学校独特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团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天然优势和丰富内涵。多年来,学校团委依托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校友资源,不断在延展和丰富学校文化的活动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团委工作之中。在党总支的指导下,学校团委工作逐渐形成了四大团建品牌:

1.以圆明园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圆明园是学校的空间存在之所,是北京一零一中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总支领导的学校文化建设一直以“融圆明园文化于一零一”为重要主题,圆明园已成为我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团委每年都依托圆明园开展全校的“弘扬民族精神,使命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走进圆明园”义务讲解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集合在共青团的旗帜下”为主题的初中团建教育活动,举行以“光荣与梦想、使命与责任”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依托圆明园开展团的活动,圆明园赋予所有活动以更深层次的特殊涵义,更加增强了同学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西柏坡为依托的革命理想教育。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辉煌节点,也是学校历史中重要的落脚点。以西柏坡为代表的校史资源,是学校的时间存在之所,也是我们团建活动最亲切的教材。党总支和团委每年都会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西柏坡寻根之旅”活动,组织青年党员、团员教师和学生党校学员了解党、了解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之际举行的“追寻红色记忆,见证九十辉煌”主题活动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团委还进一步利用校史、校友资源,开展以“永远跟党走,集合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为主题的高中团建教育活动。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学生们站在学校旧址上,真切地感受到,永远跟党走就应该是每一个一零一人的信仰。

3.以航天城等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社会责任教育。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根本法则。多年来,学校开辟了航天城、国家博物馆、打工子弟小学、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等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党总支和团委共同组织党校学员参观国博的“复兴之路”大型展览,聘请神舟七号航天英雄做航天精神的报告,长期到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明园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爱心活动。作为第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到课程当中,高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推动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发展。这些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教育的延展生成之所,极大地支持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4.以奥林匹克青年营为依托的国际理解教育。2008年8月,我校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青年营营地的任务,接纳了204个国家近500名青少年体验奥运、了解中国、认识北京。学校优秀党、团员代表共3人作为奥运火炬手,光荣地完成了奥运圣火在传递到“鸟巢”的最后一站一零一中学的火炬传递任务。教工团的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担当志愿者,学生团员与来自全世界的营员充分交流,相互的了解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认同。青年营结束后,学校制作了奥运墙,编辑了宣传册《一零一中融入全球的辉煌》,学校还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拥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承办奥林匹克青年营,是学校的偶然性机遇,但我们通过不断挖掘,把它转化为永恒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新文化的一部分。

三、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学校团建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常规工作,更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校团委依托教育基地,在延展和丰富学校文化的活动中,开展团的建设活动。学校文化无处不在,资源丰富,亲切而恒久,把团的建设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就获得了鲜活的素材和持久的机制。

在这些团建活动中,我们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以期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培养出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一零一毕业生。在党总支和校团委的的积极努力下,共青团的工作生机勃勃,学生面貌积极向上。近五年来,学校已有60名学生获得海淀区中学生业余党校的结业证书,20名学生获得北京市中学生业余党校的结业证书,经推优入党的学员已有13人。

“党建带团建”是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加强团的建设的关键,找到适合的途径并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切实取得成效。前面介绍的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团建的经验,也许我们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资源,做法不能复制。但我想,其实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单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资源,只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为青年喜闻乐见,一定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内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希望我们一道继续探索,不断获得育人的新经验。

北京一零一中这座矗立在民族历史废墟上的学校,预示着民族振兴的希望,也意味着青年一代对国家和人民更大的担当。我们愿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201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