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初中学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的改革和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顺利实施。
初中地理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参考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以及是否具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潜能的测试,考试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本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
二、考试依据
(一)遵循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二)2019届毕业生实际所用教材.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书面笔答;地理学科满分为100分,与生物学科同堂考试,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内容的占分比例:七年级约占40%;八年级约占60%。其中:
地球与地图约10%世界地理约35%
中国地理约50%乡土地理约5%
3.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
试卷分为第一卷(Ⅰ)和第二卷(Ⅱ)两部分。其中第一卷(Ⅰ)均为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卷(Ⅱ)为综合题,主要以填空、读图、绘图、材料分析、简答、填表、思考与探究等形式出现,共40分。
预估试题易中难比例为7∶2∶1。(其中10%的难度题中须有2-4分的有一定梯度、灵活性强的综合性试题。)预估整卷试题难度系数在0.65左右。
四、考试范围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商务星球版,共四册)具体章节如下:
1.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
第一章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2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第3节地球的自转第4节地球的公转
第二章地图
第1节地图基本要素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第1节海陆分布第2节海陆变迁
2.七年级下册:第六、七、八章
第六章亚洲
第1节世界第一大洲第2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2节中东第3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八章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
第1节日本第5节巴西
第6节美国
3.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1节辽阔的疆域第2节众多的人口
第3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1节地形地势特征第2节气候基本特征
第3节河流和湖泊
4.八年级下册:第五、六、七、八、九章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1节区域特征第3节黄土高原
第4节首都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1节区域特征
第3节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4节台湾省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1节区域特征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1节区域特征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分成"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地球与地图
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在地球仪上区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记住重要的经纬线。
4.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5.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判读坡的陡缓;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世界地理
1.记住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
能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学会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存在的人口、发展等问题。
(2)认识地区(以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例)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归纳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形、河流特点,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明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3)认识国家(以美国、日本、巴西为例)
?运用地图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知道三个国家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某国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色,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举例说明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三)中国地理
1.运用地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主要邻国、濒临的海洋及主要岛屿。
3.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4.记住我国的人口国策、民族数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运用地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描述我国人口、民族的分布特点。
5.运用中国地形图和资料,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6.运用地图和资料,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7.在地图上能找出长江、黄河,分析其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8.运用地图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9.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10.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1.认识区域(以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地形和能源基地等地理特点,并能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学会利用地图和资料,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分析、对比区域的地理差异,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2.认识省级行政区(以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省为例):
运用资料,概括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在地图上能找出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说明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与祖国内地之间的密切联系。
学会描述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运用图表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四)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知道四川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自然地理特点。
举例分析四川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根据资料,说明四川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运用材料分析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乡土地理为教材中《中国地理》涉及到的内容,可以是四川省乡土地理,也可以是广安市的乡土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