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云首页
高考倒计时100天每日一题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田家炳中学

现任校长:孙自斌 【校长首页】

  • 学校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田家炳中学

    学校类别

    高中、初中、小学

    所属地区

    云南保山市

  • 现任校长

    孙自斌

    学校校训

手机扫一扫

最新动态

如何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发布时间:2016/09/19 15:42:18 799次查看

提要: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学困生”走出困境,我们应对症下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强根固本,调整“学困生“的学习心态。

小学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起点。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便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措施,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然而,无论哪一所学校的哪一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特殊的学生——“学困生”。怎样帮助这些“学困生”“脱困”便成了许多老师头痛的问题。在此,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困生”走出困境。

何谓“学困生”?学困生就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既然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那“学困生”又是如何产生的?于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便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我曾带过的一届一年级学生中,有几个孩子在刚开学时就表现出学习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孩子,如学生A:性格活泼好动,但课堂上精神很难集中。学生B:性格内向,课堂表现很安静,但思维不会跟随老师,经常走神。学生C:课堂表现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总是不能及时地掌握知识,无法跟上老师授课进度。学生D:不但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常常欺负同学,影响他人学习。他们鲜明的特点让我不得不深入了解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于是,我对这几名学生分别进行了家访。其中,学生A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较溺爱,缺乏正确的引导;B、C、D三名学生均为留守儿童,家中仅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几乎不能提供任何的家庭辅导。学生B和D经常向爷爷、奶奶表示不想上学,对学习有厌倦情绪;学生C上学积极性较高,但放学之后从不做家庭作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学之前,这四名学生都在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其中,学生A和D在幼儿园都表现的比较有个性,D还曾多次与同学打架。由此看来,“学困生”的形成并非先天条件所决定,而更多的是与外部环境有关。因此,怎样从改变外部环境出发来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症下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学困生”有一个共通点:对待学习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我挑战意识尚未树立,却已经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自尊心,当其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时,很容易形成一种放任的姿态,如果此时再缺乏家长或老师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学困生”将会从学习习惯上走向偏差,从而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远,直至无法弥补。因此,要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想办法缩小“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便成了首要任务。以文中提到的四名典型学生为例,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步骤。

首先,加强课堂观察。在授课过程中,我留意观察这四名学生的举动,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发现他们没能认真听课便及时提醒,或提出问题点名要其回答。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设计部分互动学习环节,如分小组做题比赛,数学题心算抢答等等。最初,这些“学困生”基本不会参与互动,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刻意设计部分难度较低的问题,并专门让“学困生”作答,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最大程度地给予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尽可能从他们的表现当中找出亮点,如“回答的声音很响亮、站立的姿势很标准”等等,尽可能消除他们心里隐藏的差距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提醒和鼓励,这几名学生课堂纪律有了明显转变,对数学课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胆子也更大了,甚至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其次,注重习题辅导。从学生C身上可以看出,缺乏必要的练习是导致学生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学困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性,且未能得到正确的课外辅导,在原本未能正常消化课堂知识的情况下,如不加强习题练习,数学成绩很难得到提高。于是,我专门为这些学生“开小灶”,最初从作业的题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当减少题量,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然后再根据其课堂表现,适当降低题目难度,在保证其能独立做答的条件下,步步增加难度,帮助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一段时间过后,“学困生”的课堂练习基本能与其他学生同步,我继续加强对他们的课堂辅导,在课堂练习时,刻意到他们的座位旁进行适时指点。此外,我继续设法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当面批改他们的课堂作业,并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我注意到,当我在课堂上给“学困生”批改作业时,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当我给予他们肯定时,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在下一堂课上,他们会有意识地想要更好地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以赢得老师的肯定。学生的这种荣誉感是教学过程当中的一把“钥匙”,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我们找到了关键点,正确利用这把“钥匙”,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智。

第三,做到“寓教于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困生”原本就存在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过于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更容易帮助“学困生”融入集体,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平日里,我注意灵感的收集,随时观察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的视角去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一段时期,学生之间喜欢玩画片,于是我将学生的画片收集起来,按颜色进行分类,然后给每一类标注数值,让学生之间玩交换画片的游戏,假设红色画片代表10、绿色的画片代表5、红色的画片代表2、白色的画片代表1,用两张绿色的画片交换一张红色的画片,所以5+5=10……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其他的学生能迅速应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连“学困生”也在与同学交换卡片的过程中懂得了加减的计算方法,无形中克服了学习数学计算困难的第一关。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学困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他们从学习兴趣到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甚至他们的比其他孩子更能遵守课堂纪律,对待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更加认真。

二、强根固本,调整“学困生“的学习心态。

通过教育心理学可以得知,虽然小学生的心智尚处在成长阶段,但学习态度一旦形成,造成的影响将十分深远。因此,在对待“学困生”的转变问题上,我们不仅仅要在学习成绩上帮助其提高,更要做到强根固本,从他们的学习心态上进行调整,使其能在脱离老师关注的情况下做到自觉自发,彻底实现好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教师更多地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等。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

家庭方面,可通过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除了向学生的抚养人提出具体要求(如督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外,通过电话的方式与学生父母沟通,及时向他们反映孩子的情况,尽可能地强调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要求父母尽最大的能力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校方面,注重增强与学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和服从。作为老师,我们可在课余给学生讲述一些积极的,能影响学生言行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到他们所接触过的知识上,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知识的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懂互相团结,尊师爱友,在接受他人的帮助的同时也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使他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形成宽广的胸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让这些“学困生”取得一定的成绩,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也适时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更大进步,帮助他们形成竞争意识和荣誉意识,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特长和差距。

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大的幸福便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走出“困境”。他们的成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教育重担——教师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基石。常常有人将教师比喻成园丁,那作为园丁的我们,不仅仅要为好树苗灌溉、施肥,更要为那些过早长出分枝的幼苗撑起支架,为他们剪枝扶苗,让祖国大花园里的每一颗树苗都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